Archive for the 电影 Category

2010电影

Jan 7th, 2011 Posted in 电影 | 351 comments »

2010电影

2010年看过的一些电影,余生也晚且见识粗浅,难免后知后觉。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不一样的天空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1993)

约翰尼强普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同时出现在一部片子中的机会大概不多,那时候他们都年轻,看了这部片子我才明白了迪卡普里奥为什么有少年成名的名声。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发生在繁华世界的角落,看,就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么过的。

我们天上见(2009)

这是蒋雯丽的处女座,也是朱旭的最后一部电影。我倾向于传言——顾长卫在拍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还是把它当做是顾长卫的电影。电影饱含深情,如泣如诉,回忆所呈现的片段总是美好的。但是整部片子更像是几篇学生作文串连起来的,显得编剧能力有限,不过顾长卫用导演能力弥补了这一不足。

客途秋恨(1990)

许鞍华的自传体电影,电影中的母亲角色颇为深刻。编剧吴念真,陆小芬和稚嫩的张曼玉主演。

沙罗双树(2003)

导演河濑直美。长镜头不沉闷,运用轻柔,如淙淙溪流顺势而行。那段酬神的舞蹈,我看了又看,真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音乐人生(2009)

导演张经纬,这是一部获奖的纪录片。我被年少的黄家正所感染,青春活力,光芒耀眼的才华,不能自抑的少年忧郁。那么漂亮的少年。看看他们再想想自己,同宗同源,同为黄皮肤黑眼睛但是却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有感触。

战略特勤组 Unthinkable (2010)

我喜欢塞缪尔杰克逊。这部电影符合我的世界观,我也许做不出塞缪尔那样的事情——对他人施以酷刑,但是他的观点与我相同。而且片中所表现的残酷与我对这类事情的看法基本一致。导演厌恶这个世界。

红辣椒 パプリカ (2006)

如果没有《盗梦空间》,如果今敏不是碰巧去世,这个部片子也不会被翻出来。故事简单,但是表现力张扬,梦中世界瑰丽奇幻,而且内容尺度较大,见识过人的动画片。

其后 Sorekara  (1985)

节奏舒缓,张力十足,浪漫主义杰作。

游园惊梦  (2001)

杨凡、关锦鹏都是剑走偏锋的导演。《游园惊梦》就是好看,看王祖贤、宫泽理惠足矣。故事嘛,苏童的路数。

东京暮色 Tokyo boshoku  (1957)

小津建二郎居然这么绝望过。原节子是亚洲无法超越的第一。

地下 Underground  (1995)

站近了看,这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都会心一笑的故事;往远了看,历史不过如此。魔幻的,诗意纵横的艺术品。主演才华横溢,令人着迷。

呼喊与细语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人性里最阴冷的部分,没有人愿意承认这一切,影片细腻的展示了刻骨的痛苦。英格玛伯格曼怜悯世人。

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史诗。

让才华飞走吧

Dec 23rd, 2010 Posted in 电影 | 383 comments »

大陆明星云集的《让子弹飞》有力的证明了年届五旬的姜文依然是大陆最有才华的导演,在与《赵氏孤儿》《非诚勿扰2》《大笑江湖》等国产贺岁档大片的比拼中貌似大胜,姜文再一次身证了鸡窝飞出金凤凰的古谚。

这是一部在现如今难得一见的枪战大片,没有电脑特效,没有替身,甚至没什么枪战场面,配点枪声音效,然后一众反派翻身卧倒示死搞定:杨子荣一抬手,啪啪啪啪,灯灭了!武戏场面拍的走马观花,更多的要靠观众自己发挥——精彩留在了镜头外。所期待的周润发葛优姜文三巨头飙戏的文戏场面,变成了比嗓门大赛,三人表情夸张,用话剧般的腔调扯着脖子朗诵对白。这样一部人物众多的电影,姜文展现了非凡的导演功力,硬是把握住了节奏,扎大靠扮武生提刀上马却做出了一台老生戏。真是惊喜。
影片故事简单,行伍出身落草为寇的土匪,跑江湖的官混子,本地豪绅,在民国年间演绎了一场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争斗。一个常见的故事骨架,再佐以艳情、暴力、粗糙型幽默,就是一部中国式的西部片,或者都市商战片,或者……反正这是一个人见人爱百试不爽的烂俗故事核,80年代《章回小说》的热心读者会有重温旧梦的欣喜。世间也不过只有两种人——男和女,人间的故事也就无非那几个母本,非要生掰硬凑拧巴出新颖来反而惹人嫌。既然这样,也没必要难为姜文在意在扎钱的商业片上煞费苦心,反正说故事这个事情嘛,本来就是八仙过海,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味道。这样的故事要有一个引子才能生动起来,比如为了挖宝啊,为了保护革命军领袖啊,为了报仇啊,为了爱情啊,最常见就是本片所用的,为财为寻仇。可是要是说为财呢,土匪劫了豪绅这么多烟土早就发财了,对钱也没多饥渴;要说为寻仇呢,且不说那孩子死得莫名其妙,土匪倒是没显得多么恨豪绅,倒是有点英雄相惜的意思。
故事既然缺乏紧迫的内在推动力,进展就难免有点方向不明的失控,土匪对钱的斤斤计较,让那孩子的自戕突兀脱离。这种鬼扯的故事要想编的圆满虽然不是难事,但是确实没必要,就是图个乐儿,谁会在意细节呢。文戏不足那就武戏补——可是姜导演的武戏实在难以恭维,连草草了事都称不上,整个儿舞台剧表现手法,音效为主点到为止,弄几匹马跑来跑去充威风,武状元踢店小二那场,真是难为他怎么好意思拍的……看过京剧里面的武戏场面吗,就那个意思,比划比划就行。
既然文武都不成,就看明星吧!电影本来就是看演员的,所谓的商业片更是明星当打了。周润发、葛优、姜文、刘嘉玲……要是15年前这个阵容该是多么让人兴奋!岂有不看之理!光是看他们几个凑在一起就足以让影迷心如潮涌,可惜他们四个加起来快200岁了。几个年近半百的老人,纵然卖力,怎奈脸上的褶子不争气,越是声嘶力竭挤眉弄眼,越显辛酸。三个人对手戏的那场,智斗架势摆出来了,但是不知道在斗什么,好像就是为了斗嘴。有人相信黄四郎会真的杀掉武状元和胡安吗——连这点紧张空气都没营造出来。
也许姜文真的有本事可以拍好一部商业片,至少眼前这部不是。英文、浦东、莫扎特……这些让人无法入戏的妙笔,导演用起来乐此不疲,他的幽默就是这些?更何况他的英文飚的远不如小沈阳好笑。他确实是个中国导演,做文章一定要有中心思想,要忧国忧民,要民族命运,要……要把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见解,逮着这个机会都塞进去!没把城管、强拆演绎进去真是观众的不幸,不然可以看到一部更为深刻,具有更为严肃思考的内涵丰富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

姜文也许像库斯图里卡,但是当初夸他的那个人说得很清楚,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我想这个中国没有包括台湾和香港。这样一部片子有如此赞誉,姜文有没有才华且不论,中国观众显然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观众。

姜文在中学的时候有个好朋友,英若城的公子英达,受此影响喜欢上表演,80年考进中央戏剧学院。82年,比姜文大一岁的的周星驰拽着对表演并不感兴趣的好友梁朝伟同去报考无线11期艺员训练班,梁朝伟被录取,周星驰则进了训练班的夜间部。86年23岁的姜文与谢晋、刘晓庆携手拍了《芙蓉镇》,次年和张艺谋、巩俐拍了《红高粱》。这时候的周星驰在《射雕英雄传》里尽心跑龙套,“我伸掌挡一下再死吧”,被呵斥:“快点拍戏,不要话那么多!”88年周星驰去舞厅打发时间,得到李修贤赏识,进而出演处女做《霹雳先锋》,并获得金马奖最佳配角、最佳新人双料提名,最终斩获最佳配角,同时,姜文凭借《红高粱》扬名戛纳。姜文从此在艺术的道路上大踏步的前进,周星驰90年与刘镇伟合作了小成本跟风片《赌圣》之后,如推土机般横扫票房。95年周星驰也和刘镇伟拍了《大话西游》,这部后来被冠以XX主义的无心插柳的艺术片当时票房惨淡;同时姜文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创造了票房纪录5000万,该片在威尼斯获奖时,姜文被颁奖者称为中国最有才华的导演(原话找不到了,应该是电影节主席的赞誉)。5、6年后周星驰才拿起导桶,《少林足球》获得香港金像奖14个提名并斩获7项,颁奖嘉宾、香港政府高官张敏仪在将奖座颁给周星驰时说:“我很高兴颁这个奖给你,因为你令很多香港人在不开心的时候都可以笑。”姜文继续在艺术电影的道路上自信满满的前进,2005年《鬼子来了》遭禁,《太阳照常升起》几成滑铁卢;周星驰在2005年拍出了《功夫》,姜文在2010年拍了商业片《让子弹飞》。
这是两个年龄相差一岁,都是演员出身的导演。周星驰也许未必能拍出《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自传体的片子,现在姜文好像也拍不出来那样的片子了;不过姜文如果想拍出《功夫》那样的片子,差半辈子吧,他也就糊弄糊弄有才华的中国观众。

题外话说一句,不知道姜文是不是看过《米勒的十字路口》……没看过更好。

掌声响起来

Oct 10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363 comments »

掌声响起来

如果我是他,我会在今天发表声明,拒绝奖。

参与政治生活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手中掌握着真理口里宣扬着箴言。谁的政治理想能够得以实现,理想本身的优劣或者所谓的科学与否并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恰恰相反,理想本身只是一个基础的、占比重很小的因素。当冲入宽广的场地内,所有的闸门吱吱嘎嘎的落下,你已经别无退路,必须干掉对手,这就是政治角斗场。看台上的观众会在意你的观点吗?观点只不过是你的外表,你可以长得帅,也可以长的不帅,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要率领战友,蛊惑群众,展现英勇,然获得胜利。
他陷入困境,11年的刑期等于让他的人生出局了;他的同事们凋零四处,在墙外残喘。他们的事业陷入绝境,奄奄一息,影响力越来越小,被抽象成为一个符号,而一旦成为符号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被理所应当的贴上各种标签,然后被对手精心的涂抹,直至面目全非成为不再被提起的历史。这就是政治生活,政治生涯。

挪威人给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机会,如果他不被杀头的话,那么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了。他被推到体育场的中间,无数聚光灯只照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是最耀眼的,这一次他将要面对全世界的听众,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听众中会包括国人,那些从来不知道他,甚至从来不想知道他的国人,他终于有机会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了!
这是他,以及他的同事们奋斗多年,付出无数艰苦努力之后得到的机会,是命运的垂青和历史的赐予。并不是所有身处这个角斗场的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有多少无声无息的枯萎,爆裂?所以,如何把握这次机会,延长自己停留在这个舞台上的时间,吸引到更多观众的注意,比获奖理由、庆祝获奖重要多了。获奖不是结局,而是开局,从这一刻,你才算正式步入这个世界。

如果像现在这样,接受几家境外媒体的采访,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国人听不到你说了什么而老外谁他妈在乎你说了什么?你不过是又一个没抓住机会的符号人物,三天之后就下架的促销商品而已。这是惯常的做法,名为老生常谈,没人稀罕。
如果现在选择拒绝,那么将会马上赢得比获奖更为广泛、强烈的关注。他拒绝了!怎么可能?!他怎么会拒绝呢?!这样会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传播更远,show的时间会加倍,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接受者,他是一个斗士!吸引眼球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政治斗争的根本。你必须活跃,而且必须活跃在人群的前面,这样做才有机会去实践,去实现理想。
诺贝尔的这个奖项一直就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今年这个奖,明显打压当局。时局的孱弱和无能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上已经暴露无遗,挪威人的做法多多少少有藐视的意味。如果让他们碰个软钉子,可以在国人中树立相当的威信形象——一个来自民间的个人,对老外说不。纵然这种做法可能牵强可笑,但是其对国人心理所激起的波动不可小觑,可以扭转一个异见者的形象,而树立民族主义者。民众是喜欢一个喋喋不休文绉绉的书生,还是喜欢一个强硬的民族英雄呢?不用担心拒绝会影响与国外支持力量的关系,只要你能够鲜亮的一直站在当局的对面,就不必担心没有支持者,更何况老外本身就存心不良,他们在上一分钟恨不得把你扔进粪坑,在下一分钟会满含热泪的拥抱你。
如果拒绝,那么可能产生某种和当局的交易。让他发表声明,对当局来说也多少有一点诱惑力的。虽然这不会让他获得自由,但是这可以交易来一些松动和说话的机会,面对国人说话的机会。这是多么重要啊,哪怕有一点可能都要去争取这样的机会!你他妈在墙外,在推特上说五万句都抵不上在墙内说五句。当然,当局不会允许你说出那些话的,你也不要这么书生意气。交易就是交易,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让那些只看晚报的人知道你的存在!只要达成这一点就足够了!为这个目标所作出的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而且必须不断地去努力。“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至于说到如何来拒绝,用什么样的理由,这个要他自己来决定,成败的关键全在于此,这就看他的能力和造化了。如果我来想,会有几个要点,要给老外软钉子吃,同时适时表现出一点民族自尊心,甚至可以采用时局常用的“别干涉内政”之类的套话,但是要明确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要表现的坚毅、果断。这方面吧,多看毛主席著作。

退一万步说,要是我,肯定会拒绝,因为有个最简单的理由,拒绝肯定比接受更牛逼啊,这符合我的人生观。

这是他占主动的机会,因为掌握主动权,所以他占得先机;纸媒固然牢不可破,但是网络还是存在突破口的,他在传媒方面只是略弱。这是一次展现个人魅力的时机,英雄造时势的机会。

这是出戏,希望他能有精彩的演出,不辜负幕后同事们的默默付出,投资者的赌博,以及台下观众的热烈期盼。

把你的正义道德插进你的胸膛

Sep 29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883 comments »

本文涉及三部电影《战略特勤组》《四头狮子》《天堂此时》,均有剧透。《战略特勤组》有暴力血腥,不宜合家观看。

我是一个道德观念淡薄的人,《战略特勤组》深得我心,杨格放置核弹没问题,H当然可以把他当做块石料来雕刻;我是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看《四头狮子》开心得很,为没去炸清真庙深感惋惜;我是个老百姓,《天堂此时》让我很难过,老百姓总是不觉得自己的日子有多坎坷。

如果必须成为一个黑人,我会选择成为塞缪尔,他正直、残暴、威猛、没文化、自信、阳光、忠义、有自己的一套,讲道理,甚至自己编过一段脍炙人口的圣经,我就喜欢做一个这样的恶棍。H为国家尽职,他理解自己必须身处阴影之中的原因,为了家庭他愿意吃着药干着脏活。H不是丧尽天良的刽子手,不然他也不用吃药了,他比别人更残忍,是因为深知这样做的必要性,暴力而不暴戾,视此为手段而不是结果。他像一把锋利厚重的军用短刀,令人不寒而栗。H没有海伦对刑讯是否合理的迷惑,可以轻易左右海伦,在心底他也有自己过不去的一关。对他来说,审讯室是战场,刑讯是一场二人意志的战争。H身经百战,为了获胜,H不得不找到一套理论来支持自己做下去。他熟知那些被绑在椅子上的人会做出什么反应,每个人都有弱点,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对手的阿喀琉斯之踵,将军用短刀毫不留情的刺进去。海伦虽然与H有争辩,实际上每次H让她接手审讯的时候,她都配合得很好,完成了预想。H并不生下来就这样的,他也是历练了风雨才变成这样的人,把海伦看成改变之前的H,这样就有意思了。如果有续集,海伦应该可以变为另一个H。

“问题不在于敌人,而在于我们,我们的弱点。我们是弱势的一方,海伦。我们害怕,他们不怕;我们怀疑,他们坚信。问题不在于那个人,他不在话下,问题在于你。”

《四头狮子》中的奥马尔和巴里则立场明确意志坚定,毫无任何疑惑,身处繁华的英国都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他们依然顺利的成长为虔诚的战士。如果他们像杨格那样受到H和海伦的轮番攻击,可能在第一轮较量中就缴械了,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经受考验就达成心愿。导演对蠢人毫不留情,极尽所能讽刺挖苦,他像个任性的孩童摆弄玩具一样作弄狮子们。美国电影在对待蠢货时候,总会给他们留一点光明;英国的气候有先天缺陷,缺乏阳光、晴朗和温暖,这使得他们没有同情心——蠢货就该去死。

《四头狮子》表现了战争的无序的一面,战术总是由个人去执行,个人面临突发状况时所作出的反应会让事情有质的变化,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明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意味着什么,支撑他们毫不迟疑战斗下去的是盲从,在无比鼓舞人心的荣耀光芒的照耀下盲目愚蠢的奋前进,这可以让人被淹没,忽略无辜的人的存在,乃至忽略自己。

《天堂此时》里的男主角萨德剃掉胡子后,我脑子里马上蹦出一个词:耽美。他的眼睛太迷人了,到了伤害整部电影的程度。同样是恐怖袭击,这部电影是正面描述巴勒斯坦一方,主旨深刻而不复杂。同时又避开了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式描述,其中的思辨清晰明确,非常好看。电影以平民的角度出发,平静的描绘出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在掩盖着的痛苦。克汉雷就像那四头狮子一样没有犹豫就接受了命运,萨德因为父亲的原因,显得较为清醒,他虔诚,但是人情世故让他不得不思考,他的思考对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让他变得忧伤。他俩代表了两种态度,而这两种态度都只有一个归宿。

抵抗组织的两个代表都很有代表性,特别是那个充当地狱使者的矮胖子,他加深了袭击活动在意义上的层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这个组织中,他在思想上游离了萨德二人之外,我想他应该不是有感于教义的感召而反抗,可能是因为仇恨。他冷酷的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推向死亡,打消他们的疑虑,监视他们,鼓励他们……这是部悲观的电影,曲调平和冷静,隐约传来宿命的吟唱。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好,作为一个当事人也罢,我理解《天堂此时》里面义无反顾的自杀袭击,同样也赞成《战略特勤组》中H的刑讯。如果美国人对伊拉克的轰炸——这种形式算作是战争的话,那么萨德和杨格的炸弹袭击也是战争,而不是所谓的恐怖袭击。我从来不认为911是恐怖袭击。这世界往往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意愿,当死亡成为唯一可以称之为公平的时候,谁能克服死亡的恐惧谁就掌握了最强大的武器。这三部电影中的故事,可以理解为那是他人的故事,但是这也可能是随时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现实。我们可能已经身处战争之中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宜黄测试

Sep 25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170 comments »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佛山大财主风南天,想给新娶七姨太盖一座七凤楼,看中了一块地,这块地是菜农钟阿四一家赖以为生的菜地。风南天为了霸占这块菜地,诬陷钟阿四四岁的儿子偷吃凤家的家鹅,并买通官府在堂上用刑,将钟阿四打的奄奄一息,逼得钟妻在北帝庙将儿子剖腹以证清白。十八岁的胡匪闻听此事……这是《飞狐外传》中的一段。剖腹验鹅239年后,在江西抚州宜黄这个小县城,又有一户姓钟的人家不肯卖自家的房产而陷入绝境。

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强拆引发一起自焚事件,房主方3人被烧成重伤,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提到了官方乃至警察的冷血。2天后,新闻报道盛传于网络,12日下午,宜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宜黄县官网中国.宜黄上发布关于宜黄县一拆迁对象泼洒汽油不慎烧伤的事实情况,首度回应拆迁户烧伤事件。官方的说法与之前的报道大相迳庭。这里还有一段新浪的的视频,钟家邻居拍的。(南都报道 视频)

接下来几天事态发展可以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官方循例表示展开调查,家属循例哭诉质疑等等,这桩公案就像近年来屡屡上演的其他的拆迁案、矿难一样,即将迅速的沉没了,不难猜得到事情的起始原因,也不难料知结局。

16日上午07:39,《新世纪》周刊法治记者刘长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一条微博:【紧急求助!】今天上午7点,抚州自焚事件伤者钟家的两个女儿在南昌昌北机场,欲买机票去北京申冤,被一直监控她们的宜黄当地四十多个人控制在机场,家属 报警无用,现仍在机场,处于被扣状态中,泣血求助网友 【民航江西机场公安局昌北机场派出所 电话: (0791)7112285】。紧接着,凤凰周刊首席记者邓飞在微博上图文并茂的连续直播了钟家姐妹被堵在机场厕所的女厕攻防战,只能依靠手机保持联系,其后钟家姐妹在坚持南都记者等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在机场茶馆与宜黄县长刘某、书记邱某对话,最后钟家姐妹留在了南昌。

在此期间,相关微博没有被删除,所以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下午开始到第二天,各大网媒开始出现跟进报道,呈一边倒的谴责围堵钟家姐妹,没有见到惯常会出现的官方辟谣解释。第二天,也就是17日上午,小妹钟如九开设了新浪微博账号,通报了三位自焚者的就医状况。(钟如九微博

18日凌晨2:14,钟如九在微博发消息称大伯已经去世: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我大伯已经去了,他连 我们最后一眼都没看到就永远的走了我真的很痛心。医院到现在为止都不肯开死亡证明书

2:21她发了一条被打断的微博: 现在政府来了很多人把我们包围住,我嫂子 和 姐说如旦—,

2:28她发出一条微博:现在政府来了七八十个人把我们包围起来,抢走了我们的尸体;

5:12她更新微博:政府的人把我大伯的遗体抢走后,我们试图在车头拦住带队抢我们遗体的苏建国县长的车子。但苏建国在车里一直无动于衷。随后有四十几名宜黄县的领导干部,强 行把我们拉开。最后苏建国坐车离开。

上午9:07  我两个姐姐先去了医院,我随后去的。刚一 岀门就有四五个宜黄县人想抓住我,我拼命往前跑他们一直在后面追。最后我跳上一辆岀租车拼命挣脱才逃岀来的。

下午18:49,记者刘长在钟如九的微博代发消息:刚连线上小九,她尚平安,仅手臂被抓伤,现在5口人一起在看大伯,可能连夜回南昌再陪护病床的亲人。目前一切安好,抚州市陈姓副市长下午显身,一口应允钟家属提出的人身自由问题。

9月18日,在钟如九没有出现在微博上的这个白天,微博上却因为他们一家人沸腾了。上午,在抢夺尸体的消息稍微降温之后,蓦的有条消息传播开,钟家五口人在南昌被数十名宜昌政府人员挟持,随后不断有各种现场消息在迅速传播,其中不乏极有说服力的现场图片。比如这张据说是参与挟持时跑在最前面的两位抓捕者。

微博上群情激昂,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出现删除,任由各种消息扩散。一直到这张照片出现,删除才开始,但是开始的时候也仅限于删除这张照片,并没有删除其它含有照片的消息。

下面这张是二十二岁的钟如九被强行塞进大巴后拍下的,一张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照片,有网友为这张照片取了一个名字:救救我!

钟家五口人不知去向的时候,就在中午,新华社发出新闻稿,表示已在17日晚宜黄书记县长已被立案调查等等,随即新华社出社论,态度严厉的批评了宜黄政府的作为,称其滥用权力。20日,人民日报评宜黄事件:决不能把民众当对手的文章,围堵上访无助化解矛盾,吁扼制土霸王思维。事情发展至此成为拐点,比宜黄县政府高一个等级的政府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这各种媒体的厉声痛斥中将宜黄县政府里面的恶吏一网打尽。其后至今再无波澜,诸多相关微博、新闻至今仍可找到。

这件由微博参与并改变走势的公案显得有些不真实,一则是删除太少,二则是官方突然出现的正义。事情在9月18日之前的进行中,信息传播方面进展顺利,但是媒体只是低调跟进,而微博上肆无忌惮。这个特征在9月18日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微博上畅通无阻,而网媒哑然失声,一直到中午新华网突然发难宜黄政府,媒体才看到了信号似的,一时鼓噪。

如果这是一次放手测试微博对新闻事件影响力的测试,那么这次测试可谓成功。从热点消息的转发次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范围——影响范围并不是那么大,而微博赖以成名的快速扩散简直是其致命弱点,只要掐死源头辅以删除就可以更为迅捷的遏制——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具有非凡意义的是,官媒这次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可谓完美。强拆以高频率出现,媒体只是泛泛报道,官媒从不表态,这次官媒现身于这样一个恶性案例中,虽然微博拥有一定的力量,但是官媒迎战微博并取得完胜。

微博的自发特征的草根劣势在事情的随后发展中一览无余。虽然钟如九一家人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拆迁案处理也无进展,但是对于她的关注在大大减少,宜黄强拆案被钓鱼岛争端淹没了。但是钟如九没有放弃,可以看出她的背后有人在支招,让她发出声音以吸引大众关注,她一直尝试继续在微博上引起大众的持续关注,很不成功。但是这对她和她的智囊来说太难了,他们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大众则缺乏足够的记忆力,钟家像嚼过的甘蔗渣一样被抛弃了。

就算微博有力量,所谓围观就是力量,但是如何利用、操纵这种力量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不是普通人所能掌控的。更何况微博本身就是一个畸形产物,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推特文化,恰恰相反,微博的存在是建立在对推特的否认和毁灭上的。微博是文字网络游戏,某类网民沉迷其中的游戏,这样可以让他们更便于管理。

而如果一个不上微博只浏览新闻报道的人,会对此事得出什么样的印象呢?基层组织机构背起了黑锅,虽然他们可能只是暂时背几天而已。包青天的形象再度树立起来,人们是那么善良,不会计较钟家三人被烧后的八天里包青天在哪里饮茶偷笑。而那些曾热切关注的目光已经冷漠的移开了,钟家只能在绝望中期待出现一位体恤民情的大老爷了。

祝钟家一案有好的结局。

新周刊报道 新周刊报道二

钟如九接受采访

有音乐,有人生

Sep 21st, 2010 Posted in 电影 | 914 comments »

我看了两遍《音乐人生》,第二遍是为了理顺结构,看完之后大概明了了作者的用心所在。这是一部温和的纪录片,手法简捷线条伶俐,作者没有浅显的参杂个人意图,他没有提出问题,连方向都没有指明。素材堆砌的看似琐碎,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思考。这种思考在结尾部分比较明显一些,不断地在11岁和17岁之间切换,人生的话题在延伸……最后黄家正走上舞台,演奏,鞠躬谢幕。

《音乐人生》在有限的素材里完成了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黄家正因为卓越的音乐才能而改变人生,他又借此来与环境抗拒,思考并坚持自己的思考。11岁的时候,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并且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在他面前开拓出一条宽广的道路,他自顾自的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17岁。那是一个悲观的结论,人生哲学本身就是悲观的,没有出路的,如果任由自己在人生哲学的探讨里面钻牛角尖,非要得出人生意义是什么的结论,那可能会击垮一个人。黄家正当时不过是个早慧的儿童,他很快为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明亮的出路,决定做一个“人”,不一样的人。

通过他带领学校的几个音乐社团参加比赛的片段,不断的勾勒出他如何实践追求。他被热爱的音乐指引着,又用音乐来完成自己。他放弃了成为一个独奏家的乐趣,选择了分享自己的成就。室内乐的那场比赛是他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我能感受到那种被喜悦和满足淹没的成就感。说服同伴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放弃他们最看重的成绩,经过刻苦的努力,获得荣誉。对黄家正来说,评委的那几句注解远胜于奖杯本身,那才是他想要的,他凭借能力证明了自己的思考。

团队欢庆胜利的时候,他独自在一旁徘徊显得不合群。我并不觉得这是矫情,如果他也热烈的加入其中才显得矫情。他确实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如果他选择独奏,那么可以获得比这种欢呼更为大声的喝彩。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势必要面临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对抗往往是惨烈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获得胜利,失利的人要么放弃、妥协,要么成为生活的失败者。黄家正有足够的资本来对抗周围的一切,他的音乐天赋可以让他轻易战胜一切挡在路上的障碍。他有资格做那个斯人独憔悴的人,这样的人天生就是舞台上的焦点,水银灯、掌声、鲜花就是为他准备的,只不过是用什么方式来获得而已。

如果是不具备这种生而俱来的天赋,要想成为一个有自己的路的人,其实也不难。需要具备极好的调和环境的能力,并且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然,处处与环境抵触,又要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只能让人生狼狈不堪。获得与否,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也许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自知之名的一个方面。

不论有没有傲人的资本,能够坚持到底获得胜利的人,必须学会舍弃,只有丢掉手中的那些东西——别人都会握在手里的那些东西,才有可能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很难。黄家正做到了,但是他并没有感到失去的痛楚,因为才能让他得以很快的从带领团队中得到了想要的。

影响一个少年做出选择的人,无非是老师、朋友、父母。他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罗乃新,这位老师是个不平凡的人,而黄家正几乎是沿着老师的轨迹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她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了不起的是这些影响都是正面的。黄家正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他的父亲给他扑救了一条坦荡的音乐之路,并且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父亲出轨导致的家庭变革虽然对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他还是走过了这一段,与父亲和好了。黄家正没有朋友,他在同龄人中是孤独的,这是注定的。

我也没有什么确定的论调,这部纪录片就是表现了一个人的一些选择,如何选择,为什么会这样选择。这一主题像清淡的背景音乐一样,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我喜欢片中的黄家正,在11岁就自然的与成年人乐团较劲……说着说着哭了起来。17岁的他风华正茂,锐气十足,小伙子长的帅气精神,干练温和,谦恭知礼,让人称羡。这可能也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吧。

在影片上映后不久,黄家正去了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祝他快乐。

ps:115网盘下载

http://u.115.com/file/t43a73ba85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avi

字幕

http://u.115.com/file/t4390bebcb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sub

http://u.115.com/file/t44148632e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idx

Inception之外(剧透)

Sep 3rd,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45 comments »

我不懂诺兰的电影怎么会成为观众智商的衡量尺度,我看过的他的几部电影都没有觉得难懂,谜底揭晓的时候也没有恍然大悟,也没有像穆赫兰道那样需要反复想几遍才能梳理个头绪出来。并不是每次都提前猜到了谜底,但是看的时候没有感到迷惑,就好像在看一部三角恋的爱情片,最后谁选择了谁都很正常,一切都看导演的安排而已,怎么样的结果都无非是如何自圆其说,没有必然的理由。诺兰画了一个迷宫,那就跟着走好了,反正肯定会走到出口,看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时候,会担心福尔摩斯破不了案吗?

,Inception的情节真是要多主旋律就多主旋律,好莱坞的主旋律。我觉得Inception可以带有比黑客帝国更为复杂的哲学感染力,但是他基本上回避了,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作为暑期档爱情片呢,Inception很注重煽情,可是又没有踩到点子上,情感戏俗气老套。当男主角奋不顾身拖着一群人冲入绝境的时候,我想起了敢死队里史泰龙带着一群朋友冲向那个小岛……操,太他妈烂了吧,那个团队让我想起野鹅敢死队,因为里面有个戏子似的角色。我追这部电影的原因,是以为他会制造,至少顺便制造一个哲学命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闯关游戏,李小龙一层塔一层塔打上去,小李则一层梦一层梦杀下去……当讲述那个陀螺作用的时候,我就猜到结尾了,就这点意思了,浪费这么好的原材料,真有点沮丧。

影片制作精良,上乘的商业片。可能是因为我有点不粉导演,对铺天盖地的赞颂略有反感,看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在找毛病。当然找的到,不过我找到的不是逻辑方面的或者是bug之类的,而是挑导演的毛病。这些毛病给我的感觉不是瑕疵,不是白玉微瑕,而是一个做工考究的光彩陆离的面具,上面却偶有斑驳的脱落。比如两口子在意识边缘的创造,那个东西我很不赞同,两个相爱的人,准备厮守终生的两个人,居然会创造出全是鳞次栉比高楼大夏的都市?那应该是充满爱的奇迹、幻想的,惊喜的天堂,我对此失望透了。再比如那个很好笑的桥段,那个桥段跟整部片子的调子一点都不搭,太低劣的笑话了,而且会马上让人想到,是不是可以顺手开出一辆蝙蝠侠战车?为什么不开蝙蝠侠战车?他们都没有看过变形金刚吗……

说到噱头最大的,就是进入梦境这个,真是太不巧了太不巧了,日本的今敏最近去世了。今敏生前参与制作的电影开始在各种下载工具上出现,Inception和红辣椒的比较开始在小范围内流传。诺兰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否认了曾借鉴过红辣椒,他说不认识今敏。

我怎么看都觉得诺兰基本上是抄了。就整体结构来说吧,都在主线之外藏着一个人的心里痼疾的治愈,而且这个痼疾治愈的时机都是那么至关重要。就细节来说,我觉得梦中梦失算雷同不是抄,但是那部电梯就太明显了吧,痕迹太重了。说这两部电影哪个好看,怎么说呢。红辣椒是部2d动画片,所以在视觉效果方面Inception完胜,这个没法比,但是视觉效果的想象力方面,红辣椒赢。音乐方面,我喜欢红辣椒多一点,这是个人喜好。而剧情方面,红辣椒倒是也没强到那里去,那个主线和Inception一样弱,但是在情节处理上红辣椒胜出。助手和红辣椒对手戏的那场,震撼,太牛逼了!游行队伍非常帅。这么说吧,如果把红辣椒拿到好莱坞翻拍,绝对完胜Inception。但是日本人的特技水准,用北野武的话来说,也就能拍拍太空爆炸什么的。

看完Inception你会记住哪个角色?恐怕诺兰排第一,第二大概会是演过500天的那个小伙子。(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佐伊!)而红辣椒是我不会忘记的角色,印象太深刻了。

Inception就像是精美的人造人,漂亮但是没有生命,看完之后有点茫然若失。但是这个故事我很喜欢,我会演绎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待续。

信之春晚

Aug 29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116 comments »

不回信的混蛋们好:

见信如晤。

近日天天搬石头,有些年没干活了,有点吃不消,晚上回来觉得乏,都有两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睡过去了,一个是北野武那个,还有一个是某安的那部。不然看完春晚就会说说观感的,这几天断断续续的在想这部电影,有出自不同角度的话想说,它的多个侧面折射出的不同光芒都很耀眼,难以尽述,可是又想都说出来,所以以下的内容势必会乱糟糟的,望体谅。

我原来不喜欢娄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不确定是不是该欣赏他。颐和园还行,也就是还行,因为看到颐和园的那段时间正好我在看法国五月风暴那些事情,进而也看了一些西欧、东欧、美国等六十年代为背景以及九零年为背景的各种作品,其中就包括几部电影。颐和园和那几部欧洲电影真的很像,故事的调子、人物的设置,甚至包括片子的色调都像,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妈的又是抄。而且我非常讨厌文艺派的作品明显的偏左或者偏右,看那样的作品,有被动接受宣传的感觉,艺术家被当枪使而创作了某个作品,那么该作品的受众就是靶子或者假想敌喽。扯远了。颐和园在我的禁忌中过了线,他用某个历史背景做故事背景这是我最讨厌的,只要有这样背景的片子,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老外,一定会对此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影片本身的,那个事件如果要弄成一个作品,只能正面直接去展开,当做一个晦暗的背景就有很大的哗众取宠的嫌疑。再一个就是颐和园里面那种明显的做作的抒情镜头,特写啊长镜头之类的显得很空,里面没有内容撑着,腻歪人。唯一觉得好的地方就是他对性的理解和运用,这一点在华人导演中可谓出类拔萃。

他之后拍的电影都没看过,听名字和简介就没兴趣了。我对第六代导演一点好感都没有,一群投机专营的鸡鸣狗盗之徒,特别是贾樟柯,一冒头我就特烦他,我对第六代的印象很大程度受了对他看法的影响。现在娄烨拍了一部我打满分的片子,但是我还是不想去看他以前拍的,所以我拿不准他是不是在一部一部的变得越来越好,还是昙花一现蒙中了春晚这么好的片子。这就要看他接下来的几部片子是什么样子的了,所以对他不妄加评论。

我给春晚打满分,并不是它十全十美,而是有些地方喜出望外的好,而且这个评分有我的个人因素作祟,所以不是很客观的满分。客观的评价,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打9分。

春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特色,就是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现实主义那套东西,这个太难得了,早先我给你们的信里说过这个,就是那种骨子里还是我党思维模式的所谓的反传统或者反思之类的,比如一个人写了一百万字的作品来表达是怎么反对我党的,但是当你发现他用的居然还是我党植入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会是多么绝望。春晚没有这样,虽然是社会基层人物的故事,但是它没有刻意交代任何人的身份、社会阶层等,就是这么一个人,自然的出场,说话,做事……太自然了。淡化人物身份这个在欧洲电影中常见,而在我国的电影中,简直就他妈找不到这么做的。我们电影中的人物都不是人,而是社会符号,每一个人都具有典型社会阶层特征,这套超他妈恶心……不管是谁不管是电影还是什么狗屎八流电视剧,都念念不忘这一套,这个就不说了,我信里都写过。

春晚好就好在,它淡化了背景,但是并不是这个人是凭空来的,而是随着剧情的进展自然而然的透露,尺度把握的非常好,而且不留痕迹。这个不仅仅是说故事的表达技巧问题了,这有一个认识高度的事情在里面,他目前站的比其他人都要高。这个人物,首先是故事的人物,其次才是社会的,国家的,历史的。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春晚其实根本就他妈不是同性恋电影,是个复杂的爱情电影,是说爱情和感情的。要明白这点,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来做到,把姜城换成一个女的,那么整个故事一下子就特别简单,特别直白。所以根本上说,其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在不同角度代表着爱情中的某个角色,以及感情纠葛中的某个身份。故事架构很简单,这个构思我早就想过好多遍了,就是这样一个侦探之类的角色介入一个多角恋,我大概有5、6个这样的想法,但是从来没设计的这么好。春晚是忧伤的,忧郁的,悲观的,不哀怨,也不绝望,把诗意的情绪隐藏在可以探及的地方,而且这种诗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藏奸不露拙,也不矫情。它会打动你触动你,但不是感动。

这电影里面没有人生,没有社会,说的是爱情,感情。这个故事提升一下,几乎可以放到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当中去。这很牛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经典意义作品出来。就说,娄烨现在还说不上是大师吧,也是个大师苗子,至少这片子露出了一派宗师的气势。

春晚对同性恋的态度。它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就像对待普通男女恋情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现,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没有着墨于同性恋和社会歧视这方面的,一点都没有,而且也没有故意藏着的意思。反正就那么回事,就那么回事那还何必说呢。这个态度虽然说起来简单,理所应当,但是在已经没有正常人类和正常感情的中国文艺作品中,仅就这一点是多他妈难得一见啊!而且拍的这么风过不留痕的。更重要的是,同性恋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姜城在片中转换了同志中的攻和受的角色,而海涛也有这种转换,我觉得他在遇到姜城以前是受。这种转换应该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简单的举个例子,李静也同时具有两种感情身份,王平也是。

春晚中的性很好,不累赘,也不花哨,没有拿性来说事的意图,只是尺度有点踩着线而已。但是对于一个直男来说,看那些场景真他妈是个挑战……妈的老爷们亲嘴怎么那么别扭啊,看女同亲嘴什么的没觉得这么操蛋啊。多亏演得好,要是有那么一点假的痕迹,该多恶心。

说两句春晚本身,其实人很复杂的,一个人会有很多社会身份,在其感情世界中,身份的变化就更为莫测和繁复。这并不罕见,很多看似平常的人其实都是有故事的人。

谭卓真他妈像郝蕾……三个人在轮渡上的特写镜头,就是海报的那张,我非常喜欢,尤其是谭卓的眼睛。郝蕾谭卓都是很牛的女演员,也许在中年以后可能才有机会闪光一次,概率也很小。

娄烨不打光这事,我觉得是个噱头,艺术家吗,得有点各路的地方。其实这样他就格外要注意光,就更离不开光,夜景里就必须要有个光源,也挺显眼。

这电影也许在技术、演员等方面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格局方面绝对非同小可。算是意外的惊喜,虽然我追这个电影的消息,但是还是最期待看到无人区,没想到春晚会这么好。我们终于有了不想当大师,不想拍史诗的导演了。

泪奔。

回信啊!

另:我不看QQ邮箱的。谢谢。

附:娄烨访谈(鸟语)–这里点这里

民间翻译:

访谈先回顾了娄烨以前的作品,认为他是一个敢于和体制抵抗的“勇敢的”、“叛逆的”导演。但是他的拍片历程比较坎坷:

Weekend Lover (1995), was banned for two years
Suzhou River (2000), still cannot be shown in mainland China
Summer Palace(2006),banned for five years

接着对《春风沉醉的夜晚》剧情做了一定的简介,是剧透,可以不用看。

Filmmaker: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作家郁达夫(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劳伦斯)对于你的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touchstone么?

Lou:
郁达夫和他的作品在电影中就像一面镜子,一面照射现实的镜子。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种参照,我们可以清晰地寻到一条线索,来看看过去的90多年 里,我们前行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又有哪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Filmmaker:尽管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三角爱情关系,并且在不同时候深入了解了五个角色,但是似乎姜城理解到“flowers always know the season in which it is best to bloom”的这个认知过程,是电影特别仔细探寻的。你和梅峰是从这个角色开始写的吗?

Lou:
是的,姜城是这个电影的核心。而且很明显,即使在困境之中我们也能认同和理解他。We still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nature and the happiness of a free life.

Filmmaker:
当听到类似于“一个直男和同性恋者之间发展出肉欲的爱情”这种主题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甚至是John Schlesinger的《午夜牛郎》。现在中国大陆对于同性恋已经变得更为接受了吗?电影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有没有什么作用?

Lou:
如今在中国大陆,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是仍然是一个“不鼓励”“不建议”“不认可”的话题。这与中国现在的许多事情一样,不是 说不允许,但也不是允许。这样一种“半透明的集权主义”,就像是一种polite suppression,又像是一种slow distortion。所以说,同性恋者的困境,实际上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境。因此,讲述同性恋者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Filmmaker:
除了阅读郁达夫的作品,你有没有为电影做其他的准备?比如说你和你的主演们,有没有做过一些类似于调查的东西?

Lou:
我有建议过主演们从网上多读读一些关于中国同性恋历史的东西,我们也安排了一些讨论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故事的背景。但这和我以前拍摄前的准 备工作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Filmmaker:
拍完《颐和园》后,你被当局禁止五年内拍片。很明显,你违反了这一禁令,用来自法国和香港的资金拍摄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但是你在实际的拍 摄过程中遇到过禁令所带来的困难吗?比如在南京拍摄时当地政府的态度?

Lou:
这个禁令对于电影工作者其实等同于一个精神上的监禁,因为其本身就是违反宪法了的,但当然它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 开心能够继续工作。但拍摄《春风沉醉的夜晚》时,我时时刻刻都做好了被打断的准备,包括演员们也是这样想的。在实际拍摄中,我得到了主演和工作人员们的很 多支持,甚至包括我们拍摄地负责人的帮助。他们知道我被禁止拍片,但还是继续帮助我。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Filmmaker:
你觉得当局会认为你是一个威胁或者是个讨厌的人吗?

Lou:
事实上,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有必要这么想。电影并不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所以我要告诉中国的媒体们,不要害怕电影。

Filmmaker:
曾剑在影片中的摄影非常出色,他凭借着恰当的光线和手提摄影机捕捉到非常多的细节。你能说明一下你在电影中想要达到的视觉效果,以及这对你电 影作品的不同方面的重要性吗?我不仅是说里面的雨和昏暗朦胧的灯光,还有那些无止尽的变化着的、充满暧昧气息的、如动态艺术般的街景。

Lou:
摄影曾剑是我拍摄《紫蝴蝶》时的助理摄影师,以及《颐和园》时的副导演、剪辑师。这是他首部摄影作品,他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们达成了一个共 识,就是要用像拍摄家庭录像带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去拍摄电影。我们觉得在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像中,可以找到最令人触动的时刻。这些都是关于生命和记忆的东西。

Filmmaker:
为什么你特意挑选南京作为拍摄地呢?影片中那些夜店的表演是真实存在的吗?

Lou:
对于这部电影,南京给出了默默的支持。它是一个介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的地方,也介于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之间。那些夜店是存在的,它们每 天都在营业。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个记录,所有的表演都是每天上演的。

Filmmaker:
《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部令人陶醉、忧郁甚至迷失的电影,使得它也许并不那么接近大众。这是个老问题了,但我还是想问问你担不担心大部分去影 院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喜好都集中在感官上,而甚少关注其中的精神深度呢?

Lou:
我相信我的喜好也是大部分人喜好中的一部分。每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每个观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部电影如果可以碰到喜欢它的观众,该是多么 的幸运啊!

Filmmaker:
我认为总体看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部分导演都避开对性场面进行不加修饰的直观的描述。但是有些却无畏于展示充满肉欲的性爱场景和不加 掩饰的正面裸体场面,比如英国的Michael Winterbottom,我觉得你也如此。这仅仅想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呢?还是处于其他的艺术考虑?

Lou:
性对于自由和充满天性的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你如何面对性,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你对待自由和本性的态度。完全的正面裸体并是不最重要的,我 在这部电影中就没有这样做。在电影里,花、身体,还有角色的社会背景实际都是类似的,然而通过男性的躯体,性被揭示了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Filmmaker:
最初是什么给了你动力和自信成为一个导演?你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上过一些什么课程呢?

Lou:
木下惠介的《二十四只眼睛》可能是我记忆力的第一部电影。我在北电时学过很多课程,包括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Filmmaker:
对你而言,除了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当今中国的一个独立导演,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Lou:
自由。

甜蜜蜜中的悲苦

Aug 26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535 comments »

柳原叹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怆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豹哥是李翘的终身,纵然兜兜转转还是不会分开的,黎小军不过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在李翘的一生里可能会经历过几个黎小军,那是虚幻的回忆和梦,而豹哥是现实,是生活。

当黎小军和李翘第一次拥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轻轻拨动弄了各自人生的方向,从此纠缠在一起。生活节奏太快了,每天都在冲刺,没有时间驻足看看自己,审视生活。也许发生了什么不对头的事情,隐隐的暴雷在天边的乌云中滚动,那么遥远,一切还未到做出决断的时候。在冰冷的异乡,他俩想获得一点温存,虽然有肌肤之亲,不过更像是兄弟姐妹的感情,贴心的互相帮助扶持,不求回报。黎小军也许在李翘和小婷之间有过权衡,但是李翘的生活愿景中绝对没有黎小军的位置。这种寡淡的都市男女关系直到黎小军买了那对镯子为止,结束了。傍晚时分走到十字路口,李翘撑不住了,她不得不承认这段感情确实已经动了感情,而她要面临的是通常第三者必然要面对的失落、抛弃和挫败感。那时候豹哥还没出现,她的理想已经破灭了,在十字路口的中间感到迷茫,不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其实随便哪个人都经不起问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问第一次会有一个自信满满的答案,继续问还会拿出一个答案,继续问也许还会有答案……

你为什么活着?

你为什么活着?

你为什么活着?

你为什么活着?

你为什么活着……

没多少人能经得起这么问,大部分人都是为别人活着的,或者说是因为别人才活着的。那时候如果问黎小军五百遍这个问题,他倒是每次都会有坚定的答案,要把小婷接到香港来结婚,这是他的全部生活,虽然买镯子都要攒双份钱。

走过那个路口,李翘身不由己的做了按摩女,那是她一生中的低潮,纵然如此,她也坚持不出台。也正是因为她的坚持,豹哥才会注意到这个有些拧的小妞,李翘从而一生落定。李翘对于豹哥来说,女人中的一个,之所以会去泡她,是因为李翘的姿色和不从,倘若李翘肯出台,那可能连一点印象都留不下来。李翘和豹哥最初在按摩室的几次见面中,两人的对白写得特别好,是我看到过写得最好的华语电影对白之一。那种客人和销售者之间的心里昭然若揭,对丝对扣,每一次见面二人的关系都更进一步。客人点到为止,小姐不卑不亢,都留足余地,一点面子都不伤……越是简单越是难写啊。

说到这里,我有个可怕的假设,如果没遇到豹哥,李翘能坚持多久呢?豹哥这样的男人可以说万中选一,而现实中,李翘们的坚持是支撑不了多久的,有几人不曾向现实低头呢。不肯妥协的按摩女遇到了有情有意的黑社会大哥……比秋天里的童话还浪漫。李翘的性格让我想起另外一个人,《不见不散》中徐帆扮演的李清,她俩很像是同样命运下的一个北京女孩和一个上海女孩的比较。

生活安定下来之后,感情就开始滋生了。黎小军离开小婷的时候应该是毫无内疚的,他把小婷接到香港安顿好已经是完成重大任务了。而李翘对黎小军的不舍则纯属一时冲动,她的出轨就像万千中年人的故事没什么两样,一时昏了头。在家庭破碎的关键时刻,面对宽容的丈夫,李翘没有下船。黎小军送李翘到码头、上船的那个画面真漂亮,俯视,雨中,一把伞下的两个人的命运, 看似笃定的事情其实飘渺茫然,不知道那天晚上黎小军等了多久……

大陆人哪怕是住在洗手间也要留在香港,而香港人却在九七大限到来之时纷纷离开。日本人不为了侵占香港而轰炸,那么流苏怎么会有机会;如果没有九七,黎小军和李翘的故事也就此终了。

命由天定,但是人亦可以改变命运。你觉得不甘心就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命运也不会放弃你。李翘一生颠沛流离,人到中年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却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候,男人被俗套的夺去了生命——豹哥的死也算是善恶有报吧。他在街头被小痞子拔枪打死,而她正在洗衣店拿衣服,他陈尸街头,而她怎么也没想象到……这点故事演的太真实了,太悲苦了。这种不觉察远比扑在尸体上嚎啕大哭更为动人,让故事更为可信。
两个人各自奔赴异乡的人,在他乡的橱窗前相遇的几率大概是多少?反正我活到现在一次都没有遇到过。导演好心肠,让李翘在最后终于还是有了一个归宿,百转千折之后,二人的手又可以温暖的握在一起,温存的对视一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结尾,我不会让他们再相遇,甚至连李翘之后在美国的境遇也不做安顿,直接切换几年后的普通街景,李翘穿冬装在一个路口等绿灯,而黎小军穿夏装走过另一个城市的路口……也许这个结尾让观众的情绪没有释放出口,显得悲观。

但是,这本来就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人生原本不就是悲苦孤独的吗?

人造绿洲,人造唐山

Aug 19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498 comments »

我是坚定的物质守恒定律的信徒,这世界上的所有加起来是固定那么多,在我们生之前就是这么多,在我们死之后还是这么多,这里多出来一点什么,就肯定在哪里少了一点什么。现如今亲情和友情越来越像是奢侈品了,人情味显得越来越少了。人情味没了是因为人没人味了,那为什么人味会没了呢?是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了吗,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无数回合颠覆性的变化,便利的现代生活越来越不用求人了,和别人的联系越来越少……这样想,好像有失公允,有些程式化。那么换个角度来想,亲情和友情是不是并没有变少呢?就是说,它们一直是这样的,在唐朝是这样,在现在也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我们感到情意渐薄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记忆和过往总是被我们自己不断地美化……如果是这样,好像也说得过去。

这是一件费解的事情,凡此种种,如何判断所处的时代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位置,总显得很困难。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了,亲身经历的太少了,对被必定被篡改了的过往不敢轻易相信,对未来又没有把握。

我觉得韩国大导演李沧东也没弄明白这事儿,但是他是韩国大导演,所以就算糊涂着,他也敢找一帮人弄个横竖都不通的剧本就开机拍电影了。

《绿洲》的戏剧冲突很强,激突点很多,但是依然无法弥补故事的孱弱。执行者对故事的内核犹疑不决,他能感觉到已接近了要表达的东西的附近,但是没有把握是不是已经触摸到了,而剩下的距离足以让他看不清前面到底是什么。这直接影响了韩国大导演的创作,他只好围着一个什么东西转圈,并且尽可能的把能装进来的东西都装进来,免得漏了什么,但是又不敢确定任何一个重要的因素来做出决定,就这么含糊着……只好夸大戏剧性来支撑。

说两个我最不接受的。第一是人物设置,作为一个导演或者作家可以随意摆弄作品中的人物,但是,作品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生命,有必要这么拧巴这俩人吗?好玩是吧,觉得过瘾是吧,有发泄的快感?第二,人假事情更假。那小子为什么一直不干那女的?为什么干的那天晚上,哥哥嫂子一定要来?敢不敢换一天来,可以不可以不这么巧?

男主角要想立得住,应该是个智力有点障碍的才行,比缺心眼还要严重。导演在这里有点下不去手了,他也觉得再加进去一个智障因素太过分了,但是这是最应该有的。而双方的家人,对他们其实都还不错了,女人的兄嫂都能半夜去看妹妹,虽然他们抛弃了她……多生硬啊。

在这样的条件下,塞进去美好清新的爱情,是多么混账的事情啊!至于说到表演,也许他俩是很优秀的演员,但是至少这部里面一般,主要是剧情给予演员发挥的空间太小了。

相比之下,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虽然也是生搬硬造,但是可以打一星(满分五星),里面有些东西,比如徐帆烧纸的时候念叨的那些话,有久违了的感觉,这是近30年来我们丢失的,以后看到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的东西。当然,若是客观点说,拿两个毁灭性地震来说个烂污催泪故事,比拿残疾人控诉社会要更卑鄙无耻,都是王八蛋。

我一直看不太起韩国电影,拗的太烂了。韩国也有好片子,好导演,好演员,比如洪尚秀去年的《懂得又如何》,我喜欢宋康昊,但是总的来说很稀少。说起来电影是个机会很重要的行业,就算都是业内大牛,凑在一起也不见得攒出一部好片子,比如《放荡的平太》,编剧市川昆、木下惠介、小林正树、黑泽明,导演市川昆,主演役所广司……四骑士都不足以信赖,韩国大导演也没啥可失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