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和平的年代

我是个寡淡无味的人,木讷呆板,反应迟钝,喜欢说教。认识到这些优点并不难,只要有勇气和生活常识就可以。但是面对这些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为此我沮丧到想去跳楼,如果不是天降神兵和仙女搭救我,十有八九现在已经重新投胎了,真的,有人知道这是真的。被搭救之后,我对着镜子努力发掘自己可爱的地方,企图找到一些支撑活下去的理由,太难了,这也是真的……我就想,一个人总要有点爱好吧,自从我戒烟之后,在爱好这方面一直没有什么填补空白的东西。很认真的想了想,好像就看书算是个爱好,其他的,看电影也算是一个爱好。我觉得这两样其实可以算作一样,书和电影是差不多的东西。于是2009年我重新拾起了阅读,虽然并没有因此变得可爱一点,但至少偶尔会觉得还是干了点什么。重新开始进入他人制造的世界中去,我花费了一点时间,要克服点心浮气躁,忘记其实我应该去跳楼了这事儿,乱世书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

从看书说起吧。《收获》越来越像一本娱乐杂志而不是文学杂志,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娱乐内容低俗的可以,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小说质量不高。《收获》上面出现大篇幅的配合影片档期的导演访谈,这对于一本文学双月刊来说未免有些奢侈,如果说《十月围城》还有点说道,那么刘镇伟的《机器侠》《越光宝盒》这样的片子就很差点意思了吧。《收获》有这么缺钱吗?我买了几本都没找到一部称得上好看的小说,还是沉湎于荆歌、苏童他们的那个调调,农村的魔幻的,而城市小说描写的生活仿佛停留在1985年。这个当然有受限于时下作者能力的问题,但是编辑不力也有一定责任吧。

《译林》还是那个《译林》,老外的畅销小说用来解闷是不错的,就像是暑期档的那些电影。今年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虽然今年是《译林》卅周年,但是一年看下来没有记得住的小说。年底下载了《白色夹竹桃》改编的片子,改的很糟糕,比《超级说客》《将军的女儿》改的还要糟糕,这三部都是我喜欢的以前《译林》上的小说。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大陆没有欧美那样的畅销小说,很明显是有这个市场的。80年代末的那次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大讨论之后,通俗文学就死掉了,如果不是港台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支撑着,通俗文学在大陆几乎被连根拔掉了。我们为什么就没有高品质的畅销书呢?我很认真的去看起点上面的那些小说,真的看不下去,甚至都有了自己来写的念头。 这种低劣的东西不应该是全部,而造成缺失部分的原因是什么?我不排斥故事会,但是不能全是故事会吧,甚至连故事会都不如。

在成都的时候,有一天难得晴天,我坐在阳台上翘着腿惬意的打算消磨一下时光,于是抄起一本《看电影》,看了几页终于受不了了,突然一下子就特别受不了,暴怒,把杂志掼在对面墙上。我不明白怎么会写出那样的文章,从行文到格调都让人无法忍受,低劣到比网上的业余作者的博客还要难看很多的程度。后来在报摊上发现一本《香港电影》的杂志,还算看得过去,只是涉及范围略窄。

其他的杂志报纸基本不看,新闻综合类的报纸刊物没什么阅读价值,我不想知道什么真相,也不想听专家喋喋不休的胡说八道,那些专栏作家的搔首弄姿比我这个人还要乏味。

原本以为挺多年没看书了应该会找到不少可看的,当站在新华书店的时候,我很失望。格非、苏童、述平、刘恒、余华……这些年都在干吗?我拿着《河流》翻了一会儿,还是没买,感觉他还是那样子,不是说他不好,而是觉得他越来越枯,重复的太厉害,但是至少他没停下。

林白的《妇女闲聊录》是本好书。这本书的形式虽然有新意,但是也不会是前无古人,这个形式很好玩。前言不搭后语的段落分配,忽东忽西的人物,但是在内容上可以精心的设置呼应,整部书马上就好看了,余地很大。抛开形式不论,单就内容而言也很出色,这才是贴着时代的文学作品。真是没想到林白会写出农村内容的书,不过不能算小说,应该算纪录片。

今年看到最好的小说是日本的《裂舌》,作者是83年出生的金原瞳。看完之后我有震撼的感觉,悲伤。这是本很日本的小说,从它身上能看到过往的日本作家的身影。内容就是时下的年轻人的故事,边缘,真实,不优柔造作。虽然是很好的小说,但是我很没勇气马上再看一遍。

我挺喜欢看杂文访谈类的闲书,今年看到比较好的有李翰祥的专栏集和王安忆的一个访谈。有一天在上大门口的书店看到有林夕的集子,就买了一本《我所爱的香港》,原以为是风花雪月类的,没想到是本怨念很重的书。他在里面嘟嘟囔囔的发牢骚,对现下香港的种种般般全都看不上眼,全是鸡毛蒜皮的,甚至望风捕影的很八婆。看得笑死了,真没想到写了那么多情歌的林夕居然这么三八。香港的专栏作家有薪火相传的一些风格,而且很注重卖相,所以都不难看,全无大陆这些货色的说教之酸腐之气,所以可以随时拿来杀杀时间。

今年看了很多电影,其中有很多是带着涉猎的目的去看的,纯娱乐性的反而看的不多。新片看了一些,《白丝带》很闷,《母亲》是很好的电影,《第九区》只是一个手法新颖而已,其他的外片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大陆今年的新片出乎意料的不怎么样,毕竟大导演都有作品,但是连田壮壮都沉了,这让人感到有点悲哀。但是就方向而言,还是值得对未来抱有期望的。《斗牛》《我的唐朝兄弟》《麦田》,都绕开了现实题材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射现实,特别是《斗牛》,虽然影片本身没什么了不得的,但是突破尺度的意义重大,想想《鬼子来了》就清楚了。《风声》虽然烂,但是却有点打着红旗跳着探戈的意思,这是个启迪。

香港电影人全面进攻大陆,除了杜琪峰。从年初王家卫恬不知耻的拿《东邪西毒》骗钱,一直到年末的《十月围城》,能看出香港电影人已经开始适应大陆的市场,并且找到了方向取得了成功。小个子陈可辛展示了香港人的智慧、韧劲、勤奋,如果大陆不对他们加以钳制,几年内他们将把大陆商业电影赶尽杀绝。贾樟柯去死吧。

台湾电影还是那样,一点进步都没有,好像随时能断气的样子,要不就干脆断气算了。又没市场又没钱,从业人员人丁稀少,还不如转投大陆或者香港发展,这是迟早的事情。台湾导演如果来大陆,用大陆演员拍一些那种调调的青春爱情片,肯定有市场的,只要有个差不多的剧本就能行。

今年看了一些7、80年代两岸三地的华语电影,感触颇多,有写一个系列随笔性质东西的想法,会很有看点。这个一定会写出来的,因为很感兴趣,也需要写出来才能梳理出来自己的想法。香港的老电影都能找得到,而且大多经过翻修,大陆和台湾的就比较难了,特别是大陆的,80年代的一些片子根本找不到,一点希望都没有,还不如台湾的一些电影,虽然模糊至少还能看到。这方面我真的是腹诽颇多,大陆这些土鳖红卫兵!

看了一些欧洲电影。法国的老电影真好看,但是需要心境才能看得进去,因为太平淡了。东欧的俄罗斯的片子才是最深刻的,这是气质的问题了,天生的。东欧的电影多半和时代相连,这是他们逃不过去的宿命。有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北欧的电影,他们才是最偏锋的电影,那种发自骨子里的压抑、变形的力量让人震惊,而且北欧的电影没有时代感,所以人性的比重就特别多。

还看了一些比较生冷的电影,包括记录片。大陆的纪录片看的最多了,包括上访的那部。大陆的纪录片往往带着揭露真相的目的,或者可能作者认为自己有这种使命,从而使他们的观点缺乏必要的支持,因为他们都是只拍摄社会底层这一个方面,而对政府以及管理者的资料是完全缺失。毕竟纪录片不是新闻采访,这太糟糕了。而且在取材方面,全都奔着社会最阴暗的地方扎过去了,简直就是贾樟柯的翻版,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投机的成分夹杂其中,因为这样的片子在国外容易拿奖。

这一年看下来还是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虽然一个人看到精彩处会有妙处无人可说的感慨,但是偶尔也会有温暖的感觉——会意的感应。写了一年的新闻也没有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我的表达方式依然有问题,因为找不到范本,所以真的挠头。12月的时候下定决心开始写巨著,划拉了万把字就给删掉了,又全推翻了,还要重新来。这个是最让我崩溃的,要重新编造人物,编排故事,打草稿……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这个巨著简直成了心理障碍,这个不弄完,其他的什么都弄不起来。答应东方不亮好几年了,也编了好几个,就想着巨著完事了就写那些,但是巨著算是弄不完了,愁死我了……

看电影小组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是进行的并不好,我有很大的责任。这件事情不会放弃,要重新谋划搭架子重新开始,不然我一个人看电影就闷死了。2009年年末我和别人打了一个赌,赌注是在中国地图上拉一条最长的对角线,把穿过的城市列出来,然后俩人一路嫖过去,谁输了谁买单。赌的内容很简单,2010年我要是能过英语四级就算我赢。

我数了一下,2010年只有12个月,而不是24个月。操他妈的,这个赌太操蛋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六, 01月 2nd, 2010 at 2:07 上午 and is filed under 废话.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Both comments and pings are currently closed.

4 Responses to “2009年,和平的年代”

  1. Nana 说到:

    同学,好帖。
    兼最同情的安慰,最安慰的同情.

  2. sys 说到:

    没的说。喜欢看。

  3. 全讯网777 说到:

    最新朋友生日祝福短信语
    [url=http://www.ghsy168.com/xinwen/]全讯网777[/url]

  4. Pearll 说到:

    Unllaaplered accuracy, unequivocal clarity, and undeniable impor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