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电影 Category

张生如玉剑气如虹

Apr 2nd, 2010 Posted in 电影 | 831 comments »

“我觉得,我们应该写一篇张国荣的。”

“看见卫西谛的博客了?”

“批准。怎么个安排?是看他的某个电影,还是就说张国荣?”

“都好。会长定吧。定了今天我交作业。”

“你倡议的,你定,我们从你……”

“三镖客我都看完两小时了啊。。。还剩一小时,要想今天交作业得赶紧开始看,不如天亮也看不完。张国荣的电影只有霸王别姬吧。”

“也看完两天了,就是评书没听完,不懂英文楞瞪着蓝屏真有点难度,听了一少半了。张姑娘这算加映,写起来应该很快吧,听从本会唯 一女性的安排。”

“那先写加片吧。写霸王别姬。那个不用看就能写。”

所以说《霸王别姬》。

我推崇李碧华,她的作品可能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她的才情让我很羡慕。她能把顺手拈来的一个故事拧过来拧过去,奇技淫巧,编的十分好看。比如《霸王别姬》这个故事,起始可能很简单,就是要找部京戏编个故事,于是选了《霸王别姬》。把两个演员拽出来,让他俩发生爱情,暗合京剧的内容,这样戏里戏外就有了联系,意思出来了;怎么才能让他俩情海波澜呢,在霸王那边放进去一个人,变成三角恋,然后再在虞姬这边也放一个人,故事就架起来了。这时候关键的拧那一下来了,虞姬是个反串的男旦,就像推上了电闸一样,照亮了整个故事,层次重叠,立体了。然后再找个历史背景放进去,画面就鲜活了,这些人在那些时代,故事是说也说不完,怎么写怎么有。生离死别,爱恨情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就是说看别人做容易,自己做起来难,作为一个文学家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是上上之作,简单的爱情故事架构中揉进了太多因素,并且打理的井然有序,好本事。

九三年的时候,葛优、张丰毅、英达、巩俐都是正当年,虽然表演技巧会略显滞涩,但是他们当时那股子风华正茂的气势弥补了小小的不足。这其中英达的角色是最好演的,非常类型化的一个商人角色,片面单一,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帮着顺剧情的龙套。按说这种角色想抢戏很容易,但是没给他机会,只是让他老实巴交的完成任务。

张丰毅的角色设置的就有些愣,有缺陷,整个人的变化有点接不上,这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他和菊仙完婚后,接着的情节就是他俩的婚后生活,这场戏中巩俐演的严丝合缝,但是张丰毅完全没有表现出他为什么会受制于菊仙。小石头的坚强外表掩盖着软弱的性格,刚而易折,这方面张丰毅完全没有表现出来。虽然他还是完成了这个角色的主要部分,但是没有赋予这个角色以光彩,很遗憾。我想过换一个人会不会更好,比如那时候的申军谊,姜文,至少不会比他差。

葛优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银幕形象,很有意思。袁四爷这个人物绝非是什么一般的地主阔少,他是一个富贵子弟,虽然可能不学无术,没有什么经济学问,但是这个人绝不是俗人。有手面,有场面,会玩,肚子里撑得起来船。他对程蝶衣并无奸诈,是以诚相待,该下的功夫下到了,你程蝶衣来就来,不来我也不勉强,照样捧,继续追,早晚你是我的。葛优演得很不错了,但是我总觉得那里差那么一点,仔细想想,是服装道具弱了,没有让他显出一副富贵公子的派头来。

每一个爱情故事里都要有一个搅事棍子,后母啊,大嫂啊,小三啊什么的。巩俐在《霸王别姬》里面就是这么个角色,让人生恨,同情,少了她又不成戏。这种反角往往让人印象深刻,很容易出彩。巩俐演的很不错,特别是她和张丰毅之间的章节,几乎全靠她撑起来。还有一个要提的是,那时候巩俐的身材,充分展示山东大嫚的风采。

小石头小豆子从小学戏的地方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富连成,富连成从1903年创办至1948年解散,共培育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学生近700人,人才辈出:侯喜禄,马连良,谭福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冀韵兰。梅兰芳、周信芳等也曾在这里搭班学艺。吕齐老爷子演的关师傅在剧中非常醒目,他是人艺的话剧演员,在片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舞台风格,和其他人不太搭调,但是由于这个角色的年龄、特殊的身份、老派的江湖气,舞台表演风格反而特别受用,这个真的很妙。

蒋雯丽在其中客串的并不好,她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妓女,这两个身份并没有统一起来,只是在照着演。

小四这个桥段的存在,是这部电影由爱情片得以提升的要义所在,设置的非常好。在程蝶衣失身的那个晚上,他捡到了小四,宿命的象征。最后小四的叛逆等等,四两拨千斤的把文革讲得非常透彻。等等等等,总之这个人物设置的太牛了。说到小四不得不说这片子的尺度,要是这电影是去年拍成的,肯定是个禁片,想想娄烨那部传说中的春晚就知道了。

我一直不大看得上陈凯歌,他这人有点假,这种假多半是因为没底气,就要来点虚张声势。如果把《霸王别姬》从他的作品列表中拿出去,再看这个列表,就能看出点门道了。其他的片子只有一两部算得上不错,大多数都不值一提。《霸王别姬》之所以这么好,要是论功行赏的话,第一是张国荣,第二是徐枫,第三才是陈凯歌。整部电影是徐枫策划的,她发现了陈凯歌的才能,然后带着他做了这部电影,本来她是想把陈凯歌塑造出来的,但是获奖之后陈凯歌就听不进去别人的话。当然不能说这片子是徐枫导的,但是徐枫在其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不然看看陈凯歌离开她之后都拍了些什么。这个片子还有一个成功的要素就是参与者都是风华正茂的好年华,这是可遇不可求的。要是换作现在,就算有这样的好剧本,也找不到这样的一班人马了。所以我从来没把这部电影算作是陈凯歌的,这就像前些年的皇马队,以齐达内领衔的中场无比强大,所以劳尔的前锋位置就算是戳根木头,他们都能让球打在木桩上折射进门。

这部电影是属于张国荣的。片中程蝶衣出不了戏,曾经宁肯生活在戏里,台上台下都是虞姬,全部寄托都在霸王、师哥身上,而且被逼成同性恋。张国荣本人也是同性恋,剧中程蝶衣的般般种种,他未必没经过。师哥破碎了蝶衣虚幻的寄托之后,袁四爷趁虚而入。我觉得程蝶衣和袁四爷之间是有真感情的,二人惺惺相惜,并无始乱终弃。与袁四爷一起的日子是程蝶衣最幸福的时光,袁四爷让他的世界完满了,戏里戏外不分彼此,台上是杨贵妃虞姬,台下也是。张国荣的表演堪称完美,看电影的时候我忘记了他是张国荣。他塑造了一个只属于中国的永恒的不朽的艺术形象,《霸王别姬》因他而传世,他因程蝶衣而名垂影史。

我并不是张国荣的铁杆粉丝,是他的自杀让我格外看待他。若是论华人男演员而言,《霸王别姬》的程蝶衣是不朽的演出,风华绝代的张国荣。

过火山河

Mar 20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487 comments »

《锦绣山河一把火》是部有点冷门的电影,下载的过程痛苦漫长,最后剩了一点就是不走了,我忍无可忍干脆不管了,改了后缀名直接看。

东欧人的艺术天分是天生的,我觉得他们的艺术能力指数一生出来就比其他的人高一个等级,也有可能是他们多桀的民族命运催生的。生活安逸了,所表现的东西就会缺少力度,描写每天都在吃猪头肉肯定比不上每天都想吃猪头肉更动人。《锦绣山河一把火》的内容并不复杂,波黑战争中的南斯拉夫人是怎么战斗的。

片中反复的强调兄弟阋墙的主题。一对发小从小到大混在一起,过着山中不知岁月长的田园生活,一直到战争爆发;隧道外的穆族指挥官是隧道内的塞族指挥官的妹夫;开杂货铺的胖老板和瘦邮递员曾经是最好的朋友。就像波黑战争中的塞族、穆族、克族一样,他们拿起了现代化武器,趴在不同的战壕里,千方百计的想要干掉曾经的兄弟。电影在表现这方面的时候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没有什么思前想后的恻隐之情,兄弟们见面相互打招呼的唯一方式是子弹,无所不用之极。女教师从隧道外走进来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因为这个女教师的故事,这部电影有了普遍意义,因为很多人类在互相残杀的时候都用过这样的招数。我很钦佩女教师这个桥段,诗意的,悲伤的残忍。

他们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好像不是因为手指头被剪了这么简单。不过,波黑战争的原因大概也不复杂,对有信仰的人来说,一生大概只有两个状态,要么在战斗,要么在准备战斗。一大家子人围坐着,在风和日丽的户外聚餐,电视中的画面或者演讲激发了心中的信仰,于是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捍卫战争中,这个其实并不难理解,想想《勇敢的心》中华莱士的鼓惑就释然了。当然,换个角度看,战争本身也很莫名其妙,你能解释清楚我们的三年解放战争吗?几百万中国人互相残杀,开心得不得了,还拍了很多大片用以献礼、纪念,彰显。从来没有感到荒唐悲凉吗?

我是个没有信仰的人,也没什么坚定不移的信念,初中的时候看高阳的《胡雪岩》深受教诲,时至今日我还是当年的那个想法,如果爆发战争,那就把家人找个山沟安顿好,然后我出去捞世界去。日本人美国人苏联人蒙古人南蛮子谁说了算我都没意见,我过我自己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生活态度。

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常人,包括被我们关进医院的所谓的精神病患者。本片的导演并不是莽汉,他在解释兄弟阋墙原因的时候是细致有层次的来进行。隧道作为童年时兄弟俩故事的主要线索,一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这是那场战争的起始,那条有着象征意义的隧道被堵上的原因,这种仇恨是很难化解的。而具体到个人,两个那么相好的人是怎么进入你死我活的状态?胖子和主角在隧道顶上的那段问答是最好的注脚,就在他们的误会有一点点化解的时候……

片子的结构有点小花哨,但是想想这样的内容,如果一直顺着拍过来那就没什么意思了,很难演,也会让调子显得沉重,结构显得笨重,这么一想,现在的结构就有很大优势了。而且把童年那条线埋得很深,一直到最后与成年的结局汇合,这个很漂亮。

我很喜欢片尾结束时的那首歌,一剪子下去,嗷的一声嘶叫,全南斯拉夫人都在摇滚。

我发现维和部队在南斯拉夫人的眼中维持着万年无法翻身的小丑形象,他们在不同的电影中尽情的嘲讽维和部队,最突出的是同题材电影《无主之地》。在本片中维和部队也露了可爱的一小脸。

高唱着前南忠于铁托的革命歌曲,驾驶着大卡车冲出隧道的那个塞族老指挥官,是瓦尔特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那个瓦尔特,《桥》中的那个老虎。《桥》的导演是穆斯林,在波黑战争中饿死在萨拉热窝,老虎的扮演者巴塔,就是本片中的老指挥官是塞族,波黑战争后曾经打算竞选总统,现在还是议员吧。

感慨。

谁的本命年要出租吗

Mar 9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39 comments »

我觉得《出租车司机》和《本命年》很像,才放在一起看。

1966年李慧泉儿在北京出生了,那一年文革开始;10年之后,特维斯从越南退伍,在纽约找到了开出租车的工作,此时李慧泉儿该认识方叉子了,他俩会一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去世默哀,经历来自唐山的震动,在街头上用帆布搭起来的地震棚里打闹。特维斯对着镜子说:You talkin’ to me?,李慧泉儿则在懵懂中经历变革。到了1989年的时候,特维斯会在做什么呢?那一年,李慧泉儿从监狱里出来,走进了和纽约一样冰冷的城市——北京。

我没去过纽约,《出租车司机》里面的纽约黑暗、肮脏,埋葬光明和温暖,夜里不眠的霓虹灯散发着廉价的敷衍的诱惑,无数人隐没在黑暗之中,被孤独和冰冷吞噬。1989年的北京处于剧烈的变革中,之前几十年形成的一些东西被无情的粉碎,那是一个可怕的年代,每一天都在淘汰,各种欲望被释放出来,无节制的疯狂生长。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北京是因为变革的速度太快而显得和纽约一样的光怪陆离,让人迷失,某个三个月未见面的朋友可能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李慧泉儿和特维斯就像臭水沟里的两根铁棍子,坚硬冰冷,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他俩是强者,不畏惧,随时可以像一截铁棍一样毫不留情的挥舞出去,从来没拿自己当回事。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爱和不爱,没有嗜好,没有牵挂,没有留恋,就像在都市垃圾堆里觅食的流浪狗一样,不靠近别人,也不能让别人靠近。唯一融化他俩的出路也被堵死了,特维斯的爱情被他自己笨拙的结束了,李慧泉儿的爱情还没表白就已经荡然无存了。如果他俩能够有一个老婆,那么还有可能寻找到一点慰藉,但是没有。整座城市就像一个永远旋转的大漩涡,他俩沉浮其中,因为没有牵挂而被甩的越来越远,每转一圈就离光亮的中心越远,离黑暗的边缘越近。

有的时候,在十字路口等绿灯,或者在车上,我会突然放空,然后想,这他妈是什么地方,这鸡巴地方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他妈在这干鸡巴呢。全都是陌生人,行人匆匆万家灯火,每一个窗口的灯光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所有这一切都与我无关。我手里就像拎着一截螺纹钢,一步一步的走过,走累了就睡着了。如果特维斯和李慧泉儿要是有一段恋情的话,那也可能是一段糟糕的过程,但是,哪怕是再糟糕的,也好过什么都没有,这两条流浪狗确实什么都没有。

特维斯决定自己来解决这一切,他活腻了。他觉得这个世界是被两种狗娘养的搞坏了的,一种是政客,一种是皮条客这样的东西:那就让我来终结一切。可笑的是他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的那样死去,反而成了都市英雄。这是一个对现实充满轻蔑的,冷酷的,诅咒的结局,极尽讥讽之事。而李慧泉儿的结局则降至全片最冷,他踉跄的逆着人潮,来到散场的剧院,无望无助,仿佛他是鬼魅穿行在人群中,或者他穿行在鬼魅中。李慧泉儿从来没考虑过生死,这世界跟他就没什么干系,但是他却在最后处于弥留中。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却要死了。

《出租车司机》是想说,操他妈的,这世界就这鸡巴样了;《本命年》是想说,操他妈的,这世界为什么这鸡巴样了啊?

谢飞是个非常牛逼的导演,如果现在把他的电影看一遍,会觉得,我操,我们也阔过啊。《本命年》是某种类型片的一个高度,后来就没有人能达到了。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所受到的教育,是第五代第六代天生缺失的。这电影里面的配角都挺有戏,最有意思的是管片警察小刘。这是一个有原则,但是充满市井气味的小警察,他有制度内的那种强横的一面,毫不客气,也有人情味儿的一面,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油条,尽职尽责的小警察。刘斌演得非常好,让我想起谷峰、秦沛,还有台湾的徐明。我国的很多文艺作品中的警察都跟小刘差不多的形象,这多多少少折射出我们对警察的希望。《出租车司机》则几乎是德尼罗的独角戏,一直到朱迪福斯特出现,他俩好像手挽手走过那些事情,灯光都打在他俩身上。

不知道纽约现在怎么样了,如今的中国大地上倒是随处可见当年的纽约,执政者唯一守住的底线就是枪支还没泛滥。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20多岁的小伙子随时可以变成杀手,不信看看新闻就知道了,砍路人,砍恋人,砍亲人,砍自己,毫不留情。

You talkin’ to me?

你冷吗?

“你得多干活,少想,少说,多找朋友,像咱们这样的,有了朋友,就不怕了。”

绿头苍蝇生前死后拳打脚踢烂命一条不要了

Mar 4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572 comments »

01103254101

你接触过社会渣滓吗?没有正当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欺软怕硬,混又混不成黑社会,得过且过眨巴着小眼睛等死。这些人并不是一生下来脑门上就盖了一个戳子——杂碎,他们也是可爱的胖乎乎小孩,但是这些杂碎需要在成长的路上像赵云在长坂坡般的厮杀,比赵云还要好的运气才会避免成为一个杂碎。赵云只有一个,长坂坡只有一次,龙生龙,凤生凤,赵云也许常有但是曹操只有一个,所以老鼠的儿子不打洞就会被命运干掉。

《绿头苍蝇》的故事挺简单,以一个社会渣滓为主线,讲述了几个不幸家庭交织的故事,充斥着家庭暴力,并且绝望。讲故事的方法也很类型化,一个找死的男主角搭一个小女生,彼此之间有一点没说破的暧昧。这种搭配的电影不少,著名的像《这个杀手不太冷》《出租车司机》。把这么老套的戏演出精彩来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绿头苍蝇》做到了,至少大部分时间都做到了。

《绿头苍蝇》胜在不做作,不去虚饰堕落和肮脏,让那些被社会摧毁的底层人的生活暴露无遗,丑陋、残酷,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说到这里,就要谈到“度”这个问题了,如何来表达这种生活,展示到什么程度。很多电影、小说在这方面失控,找不到分寸所在,从而让人厌恶,甚至失真。《绿头苍蝇》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对白中有数量惊人的脏话,凡是看过这个电影的人肯定会学会那句骂人话,用几句脏话营造了整体气氛;在表现家庭悲剧的时候,没有采用常有的色情甚至乱伦这样的桥段,而是直指造成这种现象的本源,比如男女主角父亲的前军人背景,这样既避免了要表现那些挑战观众心理底线的剧情,又不失真,很容易激起观众的认同。导演在这方面把握的非常好,自然,老道,松弛有度。

这种类型的影片最怕的就是故事太离谱,只是个案,不具有典型性,那样就没有说服力,从根本上失去观众的信任,这样演的越残酷,观众越反感。《绿头苍蝇》整个故事很贴近生活,情节进展干脆利落,没有感慨没有发问,不给观众过多的判断时间,这点而言简直不像是一个年轻导演的处女作。

片中的演员都称职,没有明显露怯的一环,中规中矩。男主角,也就是导演大人,把那股混不吝的劲道演出来了,自暴自弃,抛弃生活也被生活抛弃,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活着干死了算。我看了感觉很亲切,因为我也是这种烂人,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操他妈的怎么又是一天,然后扛着镐头挥汗如雨的奋力刨那个埋自己的坑。这个杂碎是个没深度的混蛋,他的大脑就像盘子一样的浅,什么都不盛不住,气不顺的时候大街上随便找个人就开打,三天两头修理一次自己的仇人,他不打算忍着,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随时可能挂掉,不想留下什么遗憾吧。

这个混球对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感情,亲人没了,也没有爱与不爱,那个看起来像是朋友的老板呢,其实真就是个利用自己的老板而已。他是坚硬的强壮的,直到被侄子和小女生软化。他对侄子不过是略表亲近,对小女生也没什么感觉,甚至连搞一下的想法都没有。改变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呢?他并不依恋什么,他无法抵挡的是来自他人的依恋。他对侄子好并没有期许回报,只是出于血缘本能,当侄子抱着他的大腿的时候,他完蛋了,被攻克了。小女生就更不在他的思考范围内了,拿来用用而已,但是小女生就像用丝来牵绊一样,一点一点的告诉他,有多么需要他,最后那夜对他说,你应该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就对了。那一夜他沦陷了。他觉得这个世界还有需要他的人,一点点温暖就足矣让他醉的不省人事,丢盔卸甲,而一个软乎了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是被吃的。

女主角很出色,是片中最突出的一个,导演在这个角色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把那个环境中所能存在的美好,尽可能的都放在了她身上。金花雨没有辜负这个角色,演得真好。早熟,坚强,让人心酸的世故,麻木,有一点反抗,也有一点小女生的梦想,努力上进,不妥协……最重要的是她胖乎乎的,还有刘海!看着她我想起了马斯晨,辛树芬,希望她能在演艺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好。她让人心里有隐隐的疼,让人信任,踏实,也可能是我的错觉,可能是因为她无依无靠才会有这样的感觉吧。

这部电影有个很要命的,弱的地方,不该有的这么明显的弱点,就是ending。虽然最后女主角隔着十字路口与弟弟对望稍微挽回一点,但是整个ending部分烂俗,从山木去辞职开始就整个弱掉了,衰掉了,不可救药的让人失望到看不下去,实际上第一遍的时候我就从那里不看了,很伤心的关掉了。这就像一套拳虎虎生风的打下来,到了最后一段突然软绵绵的,一点力道都没了,不能全始全终,那口气绷不住了,非常让人失望。

Ending部分的整体走向是对的,一个宿命的结局,很好。但是不要让一个杂碎在企图过上幸福的正常生活的时候死掉,这他妈太无聊了。直接让他死就好了,或者就是让他过上日子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除了ending之外,《绿头苍蝇》是部很优秀的电影,让我有点感动。一个杂碎就要本本分分的做好一个杂碎,不要去幻想尝试过其他的生活,别去耽误人家,也不要把自己搭上,就算横竖都是挂,也不要挂的这么无聊。这是从一个杂碎生前最后一段时光中,我所得到的经验,希望对你我都有所帮助。

太阳在尽头升起

Feb 23rd, 2010 Posted in 电影 | 604 comments »

《太阳照常升起》是部大陆不多见的片子,华丽、傲气凌人、自信、霸气,坦荡荡的气势,就像姜文的形象一样。姜文的电影带有明显的属于自己的烙印,我觉得他的电影是大陆少见的有气质的电影。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喜欢《太阳照常升起》,在我看来这片子良莠不齐,有些地方过了。

先说结构,也就是要说故事了。肯定要剧透了,不过要是不说剧情,那就没法说下去了。故事从第四段开始,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岔路口走上各自的路,周韵的丈夫因为别的女人被枪毙,她怀着房祖名决定去丈夫的老家;与此同时,姜文举行婚礼,那场带有建国常见的初期乐观情绪的婚礼上,一个帐篷燃烧着挂在了周韵所乘坐的火车车厢上,导致周韵受到惊吓产下房祖名,除了陈冲之外,房祖名、周韵、姜文、姜文媳妇、黄秋生全部都在命运的这个节点交汇。

周韵回到老家,疯疯癫癫的把房祖名带大,买鞋啊挖坑啊什么的都是这一时期的最后部分的;与此同时,姜文和黄秋生的故事也到了最后,姜文和陈冲偷情,黄秋生看红色娘子军的时候,摸了一把屁股,好死不死的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被摸屁股的女人叫了出来,黄秋生奔逃中撞破了姜文陈冲的奸情。有点天然骚的陈冲先是出来指认黄秋生,未果;姜文又诱导黄秋生自首,又未果。这对狗男女一门心思想把黄秋生做掉,以保全自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应该是把黄秋生杀了,黄秋生肯定不是自杀的。但是姜文的奸情应该还是败露了,所以被下放,在他抵达周韵所在的地方的时候,宿命的一刻到来了,周韵失踪了。接下来,房祖名把姜文的媳妇搞了,姜文最后用黄秋生送的猎枪崩了房祖名。几个人又在那个小村子相逢,并且结束了一切,代表黄秋生出场的是他的枪。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理顺这个结构对一个文学家来说并不困难。里面运用了很多魔幻的表现手法,就跟《地下》差不多,影影绰绰的围着现实的光怪陆离,这方面姜文展示了他傲人的资本,拍的好看,诗意、美丽。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这么简单的,还有另一部分。

四个片段,分别在故事之外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指向建国以来的历史。所出现的醒目的道具、事件等,都在上述故事之外还暗含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完成对历史的表现。这是一个很牛的想法,但是姜文将其表达的太晦涩了,以至于这种隐喻变成了艰难的揣摩。这是我讨厌的,我第一次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对此厌恶,如果不是RS,我不会在几年后再看一遍的,当时打算再也不看了。我不反对用隐喻什么的来模糊地表达一些东西,但是不要搞得过分晦涩,你说了个事情,总要让别人猜到你的意思吧,就像《2046》或者蔡明亮这几年拍的电影,你自己都不见得要知道表达什么那还有什么意思,全依靠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话,那还要你的电影做什么?《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些东西还能猜个大概,有一些则是全看个人发挥。

1、绣花鞋是什么意思?.从故事的角度来说,那可能是周韵或者房祖名他爹心中一直描绘的故乡,他们在新疆思乡时的寄托,或者是他爹泡周韵时的手段,对周韵来说那双鞋是不可取代的爱情的记忆,她这辈子就这么一件事,不然她也不会在得知男人出了那事之后干脆的疯了。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双鞋是指什么,那种赶英超美,或者人民公社幸福生活的那种谎言?

2、石头房子是什么。从树下挖出的石头垒成了坚固的简陋的房子,但是其中的摆设却一碰即碎。树下的石头应该是指右派牛鬼蛇神什么的吧,他们让树歪了,把他们挖出来丢掉。但是顽固的牛鬼蛇神们固守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那些一碰就碎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他们的回忆,是他们曾经的理想,不能碰的东西,只在虚幻中才能完整的存在。

或者是指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在幸福的彼岸?

就故事而言,那个房子是周韵的回忆存放之所?

3、算盘。那个算盘是指刘少奇的那一套吧,有这个意思吧。

4、枪。枪有宿命的意义,黄秋生死后,枪代替他完成了报仇,姜文崩了房祖名,自己也肯定是个死。那么这支枪,对历史来说意味着什么?群众?人民?传统文明?

5、黄秋生和姜文在第二段中的几个回合,都在隐喻建国以来特别那十年的人民内部斗争,陷害、揭发、交代、军转干部,压抑的性象征那些人类的正常的欲望。对于那五个被抓出来的摸屁股的人,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是屈打成招的,也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为是真的有五个人摸了不同的五个女人,这说明人民的欲望是无法真正扼杀的,这也是当时民间的真实写照,毕竟六人被摸只有一个不乐意的,黄秋生摸得那个简直一脸欢欣……

6、姜文等媳妇的那个山头上面的那只手,是如来佛握着孙悟空的那只手?暗指姜文善于对付女人?

7、周韵骑着骆驼到达那个苏联女人面前之前穿过的那些地方,是指苏联当时曾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工业啊什么的。苏联女人和翻译的分歧,那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了。

唉,把一个文学家逼成这样了,叫我怎么能喜欢这部电影呢。最让我揪心的是,他他妈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设置这些隐喻,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妈的,那可真操蛋了……我倒宁愿他就老老实实采用一个结构,用绚丽的手法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那样我就不这么遭罪了。

姜文曾做过一届戛纳评委,那一年同为评委的还有梅格瑞恩,斯皮尔伯格。那一年入选的片子有土耳其超级无敌极其非常闷片《乌扎克》,还有我不怎么喜欢的《狗镇》,还有一部我和姜文都推崇备至的《大象》。

我非常喜欢大象,到了着迷的地步,那是一个有天赋的人的巅峰之作。《大象》用简洁干净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看似简单的结构恰到好处的和主题融合在一起,完美。而且《大象》超越了常见的主题意义,拍出了青春的魅力。我是看了《大象》之后,后来在一个地方看到说当年姜文是如何喜欢这部电影,在评选的时候卖力的推举,最后让戛纳史无前例的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颁给了《大象》。

《太阳照常升起》在结构上就有《大象》的影子,姜文做了改动,更花哨一点,使结构与讲故事手法更符合,他采用了倒叙。但是他没有像《大象》那么有力,《大象》的简洁有一种凝视的力量。我觉得姜文之所以要表达的这么晦涩,未必出于本意,可能有顾忌审查的原因,拍的隐晦一些就好过一点,毕竟这片子的投资不是那么简单的。

说到片中演员的表演,没什么说的。一部写意的片子,要的是符号,形象符号足以,也不会给演员表现的空间,不过他把周韵拍的是真漂亮。黄秋生会知道他在演什么,房祖名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演什么,陈冲的骚劲太外露了,让崔健扮演一个在古建筑工作的工匠或者工作者,这个确实是很神的构思,特别是崔健在透彻的讲述姜文那点事的时候,顺手在本子上画的,那可是五角星啊,老崔这一把客串确实有分量。可惜他敌不过陈冲的骚劲儿,所以很少有人在意老崔深刻的存在。陈冲的骚劲儿,怎么说呢,对戏来说是相得益彰的,但是对陈冲来说,那就浪费材料了,陈冲演的再闷一点可以表现的更骚。把周韵和陈冲比一下,就能看出周韵的纯来了吧,姜文的口味啊。

估计这片子让投资方赔了不少钱,所以姜文今年拍《让子弹飞》,找了一个纵贯线的阵容,明摆着是要硬掏钱来的,也不知道拍的怎么样了。现在大陆的这些导演,要想在老外面前拔份儿,也只有姜文了,田壮壮处于半昏迷状态,我看了《狼灾记》……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议颇多的电影,但是可能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大陆出现这样有气质,诗意的电影了。你要是非要跟我抬杠说肯定还会有大陆导演很快就拍出比更好的这路电影,那我马上就去死行不行?反正我决定有生之年是再也看不到了。

色情男女里有多少座金像奖

Feb 20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176 comments »

导演实在没剧本可拍了,就可以把自己从事的行业拿出来演一遍,不论故事真假,这样的电影总不会太难看,这路数的电影很多,特吕弗大师的《日以作夜》是最有名的了,再比如钮承泽同志前年的《情非得已》,冯小刚同志的《大腕》也算是。这种电影大多充满调侃,演员耍大牌啊,投资方外行指挥内行啊,剧组不团结,总之艰难险阻辛酸苦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片中的导演一定是正面角色,郁郁不得志、理想被干、坚持不懈、终成大业。尔冬升同志的《色情男女》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并且傲视同侪。

《色情男女》是一部很怪的片子,四不像。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三级片里塞进文艺片导演的倾诉;看第二遍的时候又觉得这其实是个标准的文艺片,三级片是幌子;过了几天又想,还是个三级片。因为我后来确定了以很简单的衡量标,裸露的戏是不是有必要。《色情男女》虽然尽力让三级的情节显得合理,但是有些脱戏依然显得多余。

我没有搞清楚尔冬升到底为什么要拍一部三级片,是不是有什么内情,比如像刘德华那样被枪指着头拍戏什么的。那时候林庆隆拍了王晶监制的《满清十大酷刑》,跟尔冬升喝酒的时候发牢骚,拍三级片的种种苦闷,俩个人就聊要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这是《色情男女》故事的由来,片中罗家英带着张国荣看的午夜场就是《满清十大酷刑》。尔冬升找先是去找周星驰来演,周星驰喜欢剧本,但是在裸戏上最终无法妥协,星爷对自己的屁股没有信心,就放弃了。现在看,如果当时星爷演了,那他后来就可能有另一番天地了。尔冬升又找过张学友,也没谈成。后来偶尔和张国荣聊起来这个事情,张国荣很感兴趣,对裸戏毫不介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部电影,张国荣演的,但是角色名字叫阿星。

这是部良莠不齐的片子,有超俗的表现,也有唬烂的部分。《色情男女》的故事是很有意思的,对行内鄙陋点到为止,分寸把握得很好,既不伤及同行,又能抓住观众。舒淇、徐锦江的角色在片中形象慢慢的转变,火候好,自然感人,莫文蔚的角色好,演的也很棒。特别是片中阿星瞬间灵魂出窍般天马行空的想象,运用得出神入化洒脱不羁,这其中甚至有一场模仿《发条橙子》三P的戏。可能是因为太熟悉这些人了,所以我也很难把清戏里戏外摘的清楚地说了。

片中阿星豁达开通的妈妈的原型应该是小宝的母亲红薇,红薇是个了不起的母亲,4、50年代的女明星,嫁给著名演员严化(姜克琪),后严化病故,红薇领着五个孩子过日子有些难,大制片尔光就专门找红薇拍了一部五元哭坟算是接济一下,严浩导演的吧,京戏改的,后来不是这个名字,正好红薇带着五个孩子演的,电影拍完了,红薇也改嫁给了尔光,后有一子就是尔冬升,小宝。前面那五个孩子里面,二儿子早夭,老三就是秦沛,老四姜大卫,老五严慧,看看子女的出息就知道红薇是位什么样的母亲了。李翰祥拍的倾国倾城里面,卢燕的慈禧太后就是红薇配的音,因为她是旗人。小宝在片中向母亲深深致以谢意。

让刘青云自杀这事情实在太可笑了,要知道刘青云对拿奖这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一直到06年拍了部,也是戏中戏这样的片子叫《我要成名》,挺烂的,居然拿奖了,他自己都哭笑不得,香港那帮人真的很过分,但是想想刘德华的话,刘青云还算不错哩……

尔冬升还是很有人脉的,他们一大家里有20多口人都吃电影这行饭,他最早拿奖的《癫佬正传》就是大牌云集,拍了一部假纪录片一样的电影,我印象中,梁朝伟周润发这辈子也就拍过一部那样的片子。

舒淇那时候刚到香港没多久,就让王晶给脱了拍三级片了。《色情男女》是她的贵人,她因此片拿了那年金像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从此翻身。其实我觉的莫文蔚在里面演的很不错,但是舒淇一脱再脱……

再说回电影,那就说不满意的地方,这是我的长项。丁子峻扮演的拍实验电影的大学生的那条线,完全可以拿掉,可以用别的办法让刘青云进剧情。丁子峻显得非常累赘,由他引发的那点感慨不提也罢,结果搞得得不偿失,这是我最大的不满。其他地方都挺扎实,看球那场戏虽然有些单薄,但是也不好太拖沓。结尾的片场着火烧了拷贝,我怀疑是为了张国荣加的,因为后来补拍的那场戏中戏部分,真是张国荣导的。说起张国荣到底是否有导演的能力,还真不好说,我看过他拍的那部公益短片,还好吧。

当然,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结尾的那个伟大的远镜头了,那是不朽的杰作!就为了那个镜头,这片子也值得找来看看。

艋舺载不动许多愁

Feb 16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79 comments »

我对艋舺的期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电影之外的。台湾曾经有过自己的类型片,比如80年代初的暴力女系列,琼瑶的爱情片,后来侯孝贤杨德昌起来了,没多久台湾就剩下两种电影了,一种是侯杨那种的文艺片,这个已经出现第二代继承人了,另一种是模仿日本那种不着调的青春偶像片,照着偶像电视剧的路子来的。偶像片可以无限复制,文艺片则是越走路越窄,我一直觉得台湾电影快要死了,就在这时候钮承泽站出来拍了艋舺。

最早看到艋舺的宣传,我就为之一震,这是一个强力扭转局面的片子。客家话、马如龙、艋舺老街,这些可以抓住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80年代的青春回忆可以吸引中年人,阮经天赵又廷陈汉典是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偶像,黑帮题材是一个商业符号,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完美的。在台湾竖起一面商业片的大旗,这才是电影得以继续发展的道路。

我很担心豆导会拍成古惑仔那样的片子,暗暗祈祷他要是往教父、美国往事那个方向拍就牛了。我他妈忽略了豆导从十几岁就积攒起来的饱涨的文艺情怀,这个乡巴佬把艋舺拍成了一部青春偶像片……

艋舺披着黑帮片的皮,豆导超卖力的往里面狂塞青春的感慨什么的那些文艺青年的情怀。如果是从台湾商业市场的角度来考量,这样做可能是有它的道理,毕竟这些年以来,他们一直看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但是从电影评价的角度来看,烂透了。特别是妓女的桥段,超唬烂。整个故事老套陈旧,这倒也无妨,但是讲述的方法又是陈词滥调,打的也不好看。

这片子在音乐、摄影、服装道具上可算是上乘制作,在故事方面就是个三流。演员还可以,现在的小孩没什么生活经验,靠灵气演戏,阮经天几个演得不错了,只能说学的挺像,现在都这样,年轻演员没几个行的,都差不多这样,大陆的还要加上呆傻的气质。

好像演员出身的导演都舍不得剪片,艋舺居然2个多小时,我觉得剪成100分钟会好很多。有人算过账,这片子要卖出1亿5千万台币,豆导才不用卖房子。就目前传来的消息来说,应该差不多可以做到的样子。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可以,至少是用心的,有诚意的,用力了,祝愿更多的台湾导演能够放下身段,拍出更好更多的商业片。

春天来了,雪花落了

Feb 11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26 comments »

p305114964

我在少年时代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看见庙恨不得进去冲着神像呸两口:什么东西,欺骗不识字老婆婆的钱!那时候我坚信太阳是红的,迷路了只要抬头找到北斗星就什么也不怕,老师都是十全十美的好人,善恶有报,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在差不多迷恋上和姑娘接吻的时候,我发现除了最后一条,已经几乎站到了那个英俊少年的对面。直到再也找不到姑娘愿意和我从事我热衷的事业之后,才不得不承认,就算一个人天资过人才华横溢,而且坚持不解勤奋的努力,不成功的概率也会大于九成,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刘德华,诸葛亮,我,比如王彩玲,塞菲拉娜。

近几十年的中国文艺作品很难摆脱历史背景的桎梏,极少有人能够走出六十年来充满戏剧性的不断的变革,随便抓几个人放在那些背景前面,稍加修饰就是一个充满人生哲学的好故事,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魔幻国度中呢。《立春》却难得的走出了这片丛林,在皎洁的月光下发现了一条日夜不停缓缓流动的河流,粼粼的河水污浊,河边生活着一群无力实现梦想却为之迷幻的人。王彩玲和她的朋友们就这样落入了顾长卫的魔爪,掌控,玩弄,他们的人生被肆意蹂躏,甚至连那个只想过日子的邻居都惨遭毒手,唯一逃出来的是普通话一塌糊涂的朗诵爱好者,虽然他抱着孩子挤在一群妇女中间,至少看上去他过上日子了。

王彩玲们的痛苦来自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不是4月到6月那么远,也不是4月到11月那么远,而是1892年2月到1992年3月的距离,看上去就差了那么一点,实际上却隔了几代人的岁月。王彩玲们所执着的理想是什么?唱歌,画画,舞蹈,他们以为自己是美的使者,从而义无反顾的踏上追寻美的征途。而在近六十年中,王彩玲们所追寻的美是所不容的,被践踏的,任何形式上的美都很难找到观众和同好,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欣赏美的能力。现实逼迫着王彩玲们不得不好高骛远的去追求不可能达到的认同,这条寻求的路却引领他们前往奉献自己理想的祭坛。

相比之下,塞菲拉娜就要幸福多了,因为她有信仰,就有了信念上的支持者——守护天使们。她不为卑贱的生活所困扰,一切都是神安排的。神指引她去画,她为了神而去画,大幅小幅都是神的赐予,再把大幅小幅献给神。她没有烦恼,从来就没有过一丝犹豫,有神真好。这一切直到散发着铜臭的鉴赏家出现而结束,塞菲拉娜的生活被引进了欲望,她享受到了来自上等社会赞赏的幸福感,于是为此全身心的付出。战争爆发之后的十三年中她日以继夜的绘画,直至处于疯魔的边缘。在她的世界中,付出了这么多之后,神必然会有所应答,当被神允诺的那次展览推迟之后,她饱涨的情感决堤而出,淹没了自己。而顾长卫则是把王彩玲周围的艺术追求者全部推进现实的垃圾坑,同时把一次又一次失败不断地累加在王彩玲身上,逼迫她就范,向现实妥协。很难说二人的结局中,谁的更好一些,但是就过程而言,王彩玲无疑更为悲情,塞菲拉娜更让人同情。

《立春》的故事其实不难理解,看十分钟就知道个大概方向了,不管怎么发展,也就那么回事了,逮着一个人使劲糟蹋呗。王彩玲跳楼没摔死,这很正常,不然把她摔死了那演谁啊。胖子来看她的时候,由胖子的问话可知关于她自杀的事情已经传开了,但是王彩玲自如的,轻描淡写的说是摔伤了,然后满面笑容的向胖子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谎话,那一刻她是陶醉的。这电影在那场戏陡然显现了本来面目,突然一拳打过来的力量,令人正色。

《花落花开》也用了一点机心,在第一次展示塞菲拉娜的画作之前,用了很长的铺垫。她的帮佣生活,略显神秘古怪的收集颜料的过程,都是为了不俗的画作的惊艳出场而准备的。除此而外,整部片子拍的结实,合情合理,一直到到那个早晨,转向了戏剧化的结局。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都有个小尾巴,塞菲拉娜坐在树下,王彩玲则带着女儿来到天安门。这两个小尾巴多少反映了两个片子的迥异之处。

《立春》是一个俯瞰的视角,三个男人一个女人穿插在王彩玲的生活中,五个人的命运交织构成了一幅失败者的画像。人物的被操纵感较强,从细节来说,故事、人物都经得起推敲,但是组合起来就有点图穷匕见的意思,有说教的痕迹。这是顾长卫他们那代人都摆脱不了的,《英雄》《无极》的本质都是这个,《立春》没有那么不知廉耻就是了,毛病还是那个毛病。朱天文说中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两类,一种是三国演义,一种是红楼梦。这些年的电影几乎都是三国演义那种的,拍的痛苦,看的遭罪。抛开这一点来说,《立春》还是一部有相当深度和性格的电影。

《塞菲拉娜》让我见识了一个电影对画面的追求能达到什么程度,很多画面都拍得和油画似的,特别是对阳光、绿色很敏感,片中的绿色分得很细,超乎寻常的追求唯美。塞菲拉娜在厨房里,以及她的服饰,小街,是灰蓝为主,而镜头转到野外的时候,则是非常漂亮的绿色,跳跃着阳光的丰富的色彩。

她坐在树上的镜头拍的真漂亮,那一刻仿佛能感到风的气味。

这两部电影都是两个女演员的个人秀,都很精彩,难分伯仲。一般的来说,可能会喜欢塞菲拉娜多一些,但是这并不是仅仅是因为蒋雯丽的表演能力略逊一筹,而是塞菲拉娜那个人物比王彩玲更容易接近,形象更友善一些。能力稍有欠缺的女演员是难以撑起来这样的剧情片的,情节毫无曲折,故事平淡,全靠演出来。

王彩玲自杀未果的那段有反击意味的谎言,让人感到世俗的丑陋,电影在这个时候甚至有点恶毒。而塞菲拉娜穿着婚纱,在清晨散发银器的时候,让人心碎,有着悲剧的美,像一曲婉转的哀歌。没有孰高孰低,只是看过去的角度不同,可能我们失去美的时间有点长了。

这是两部性格鲜明的电影,因为缺乏时下所需要的标签而被慢慢的遗落。我们歌唱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万众的喝彩,不能实现的梦想,最好的安放就是把它变成爱好,嗯,题外话了。

陆军野战医院的战地广播

Feb 7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one comment »

当周遭的一切都笼罩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现代文明庞大的阴影下,一个人就该有点嗜好甚至怪癖,这是不想被淹没的一点坚持。有一些人的癖好是他人难以理解的,比如,有的人……嗯,算了,说三道四别人的不太好,还是说我自己吧。比如我吧,和女人一起走路的时候,要是在左边就觉得别扭,去饭店不会选择角落的位子,厌恶飞机喜欢坐火车,还有……有两部电影看了很多遍,其中一部叫做《MASH》(陆军野战医院)。北方秋季的艳阳天,和风煦日,蜷坐在院子里宽的凳子上,四下里安静,偶尔听见院门口有人路过,还有院外老槐树上鸟的叫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书,整个人被晒得软绵绵的,有些发烫。我每次看《MASH》就是这样的感受。直升飞机载着伤员在丛珊上空盘旋,哼着懒散哀伤的suicide is painless……鹰眼从拐角处转出来,拖沓的背着行囊,吹着口哨……看到这里我就会忘记自己生活在垃圾堆里,就像速效救心丸对心绞痛那么灵验。

我喜欢过集体生活,一群人整天混在一起,山中不知岁月长。规章制度这个东西就是被用来违犯的,不然它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我无比怀念和向往生产队,如果能拥有一个机器猫,就让它带我回到1970年我们村的生产队去。父辈和祖父辈们在生产队的时代过的快活的很,他们的事迹如今听来像传说一样。德福大叔刚结婚,要过年了琢磨得送老丈人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送点粉条吧。第二天一大早,三生产队队长君县带着三队粉坊的人就来德福家了:大外甥啊,你要吃粉条说一声,别自个儿去扛啊,我给你挑两捆好的。德福说,操,三舅,队里分给我粉条了啊,我去扛队里的干什么。君县说,大外甥,不是我说,你出门看看。几个人到院门外一看,门口一条碎粉条渣子的细线蜿蜒曲折,一直伸向三队粉坊的方向。德福一转头,操他个妈的!三舅啊,这是哪个王八蛋阶级敌人陷害贫下中农!君县一听,笑的都站不起来了,大外甥,你真有玩意儿,算了,就这么拉倒吧,再别去扛了,黑灯瞎火的再把你那条贫下中农的腿给摔瘸了。

村里要给民兵盖个民兵室,里面要存放几条半自动。大队书记克尚把这活儿派给三拉巴几个人了,特地叮嘱,上山破点好石头来盖,房子要盖的结实牢靠。三拉巴带着那几个会点瓦匠活的就上山了,一上山了哪还有功夫抡大锤破石头,下棋啊偷苹果啊,在山上找个向阳的地方一睡就是一小天。他们也破了点石头,肯定不够,三拉巴有点愁了,说这怎么弄啊,操他个妈的,这些也不够啊,房子再不盖起来,克尚又好跟我吵吵了。几个人就坐在二队苹果园的窝棚里想招儿,最后二队看苹果园的克俭想出来个招儿。石头问题解决了,盖房子就快了。

过了两天,书记克尚过来一看:干的挺快啊,前天我来还是地基呢,这两天的工夫齐檐了,今天能把山墙起来了吧。

三拉巴谦虚的点点头:嗯,差不多吧。

克尚围着房子走了几步,指着墙根问:拉巴儿,这是什么?

拉巴:啊,那个啊,碑啊。这些碑的料好,比石头好。你不是说要盖得结实吗,像人民大会堂那样的。

克尚:我也没叫你上山刨墓碑啊?!我让你上山刨坟了吗?

拉巴:那都是四旧,刨就刨了呗。这不挺好嘛,除四旧立新……

克尚又走了两步,蹲下仔细看了一下墙:我操你个妈的三拉巴,你妈了个逼的!你看看这是谁家的碑?!你妈了个逼的你也不看看就瞎鸡巴刨啊?

拉巴:操,谁家的他也不都是四旧啊,早晚都得除。

克尚:除你妈了个逼的!

拉巴也走过来蹲下去看看:操,我也没看着啊,没注意,在山上就着急挨排往马车上装了。小六你们也不看着点!

拉巴蹲在地上,叼着烟袋锅子,仰脖问克尚:二哥,要不把墙给拆了,给碑再扛山上?

克尚:滚蛋操!你们这些鳖羔操的,全记半工!

2000年的时候那间用墓碑盖得房子还在。

《MASH》里面没有表现战争背景的子弹,听不到隆隆的炮声,取而代之的是血淋淋的手术场面,漫不经心流露出战争的残酷野蛮:明天早上某人醒来会发现两腿之间空空如也。在其他影片中也会有荒谬的情节,比如那次著名的冲浪,《MASH》从头到尾都是那样的荒诞,只是更加合情合理。他们从来没有把军纪当回事儿,象征着规章制度的火热嘴唇和弗兰克被打扮成小丑一样的角色。医院的最高领导上校亨利站在小河中挥动着鱼竿,冲着岸上的勤务兵大喊,他们将军的日子过的太舒服了!牧师便宜货冷冷的对着火热嘴唇说:他是被征召的。

我不是1970年的美国人,距离我最近的战争是8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我还小,被告知那是一场闪烁着光荣与荣耀的战争,我们扎着红领巾握紧双拳听着徐良叔叔的故事。我是想说,我从《MASH》体会不到多么深刻的反战意味,感染我的是对体制的不屑,无法逃脱时代赋予的命运的哀伤,朋友间心意相通的默契,面对肮脏的生活也要寻找快活的信心。当感受到所处时代的悲哀之处,或者生活是无法摆脱的烦闷,要么随波逐流麻木的过下去,要么激烈脆弱的反抗,在这二者中间还有两种生活态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就是《MASH》:既然无法摆脱,那么就让它变得可以享受,即使随时可能结束。

鹰眼和他的同事们虽然对规章制度不屑一顾,但是对待工作却十分敬业,这就是70后和80后的区别。他们刚抵达医院的时候,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赢得众人的尊敬,这是他们唯一不混蛋的地方,也是他们可以进行其他混蛋事迹的支撑点——虽然厌恶战争但是他们依然为国征召。一个糟糕的医生是没有资格混蛋的,清教徒法兰克连一丝同情都没有博得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虚伪,他还是个很糟糕的医生。鹰眼他们不抱怨,不偷懒,日以继夜的工作,甚至抽出自己的血。医生的天职远在战争之上,他们会认想尽办法去医治一个敌军伤员,一个妓女的私生子。除此以外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属于十足的混账了。偷卖药品买酒,在停机坪打高尔夫,集体观看女护士长洗澡,还有那场喝大了吹牛产生的严肃活泼的橄榄球比赛……

不说故事情节,就电影本身而言,这也是一部杰出的电影。有限的空间,很短的时间跨度,一堆琐事,每个小故事都有一群角色闹哄哄的出场,更难得的是节奏明快,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一部群像电影,角色个性斐然,场面操控有序,实属少见的佳作,比如说,实际上整个军营的首领是雷达……影片整体是幽默快乐的,但是在每一个拐角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开放着悲伤的花朵,粗糙的环境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就特别动人。也许这部电影没有《虎虎虎》和《巴顿将军》《野战排》那么声名远扬,但是我认为它才是那一年的最佳。《MASH》的花絮和影片本身一样精彩,这里就不说了,免得打扰同好者搜寻的乐趣,就提一件事,拍摄时申请开除导演奥特曼的鹰眼在晚年出演了一部中国电影叫做《大腕》。

低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宁肯去抗美援朝前线,随便趴在哪一方的战壕都行。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楼顶听着suicide is painless,十有八九我会干净利索的跳下去。既然日子没什么可留恋的,那就不妨过的快活点,如果没有快乐,那就自己制造点。让自己变得可笑是很容易的事情,我经常这样做,有时候我也让别人变得可笑,即使这让我显得不厚道,比如那个叫方恨少的人跟在每条社会新闻屁股后面煞有介事的调笑自己。这不会是一部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因为它没心没肺的快乐,或者躲不掉的悲哀。我热爱这部电影,还会一遍一遍的看下去,在枪林弹雨间妙手回春,在截肢手术和盘尼西林之间获取欢笑和情爱。

地下埋藏着逆行的时钟

Jan 30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989 comments »

作为本世纪最著名的华语文学家,我经常想,曾经辉煌的文学为什么不景气了呢?难道是因为我成为文学家了吗?这是个很深刻和苦恼的问题。苦苦思索了五十多年之后我终于发现了原因之一:电影。之所以发现这个理由,是因为我重新看了一些8、90年代的国产电影,感觉到了文学延续的力量,但是很快这股力量就消失了。我又陷入了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有新的东西代替了作为文学替代品的电影了吗?一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才恍然大悟,电影和文学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在我国消失罢了……这部电影就是《地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在翻看一本厚厚的小说,《悲惨世界》或者《红与黑》,一个人又一个人,他们嬉笑怒骂表情各异,不知不觉的被时间的长河淹没,看着他们慢慢的沉没到水面下,消失,只有河水依然固我缓缓流过,去淹没一个又一个人。

马高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他和黑仔的血管流动着同样的狂热。在黑仔被马高埋入地下之前,他俩一起癫狂,挥舞着手枪像是在寻找灭亡一样生活着。他们分手是源于一个演戏的人皆可夫的女人,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马高是知识分子。黑仔因为这个女人被德国人包围,马高因为这个女人才与黑仔的友谊发生裂痕,黑仔被捕后马高因为运送武器得以发迹,为了女人干脆把黑仔埋了,黑仔发现了马高和女人的“奸情”,马高把自己的腿打瘸了……这个女人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剧中和她最搭配的男人就是马高,这个设计颇具匠心。

《地下》在解读历史,从南斯拉夫的过去现在延展开来。地上有个社会,地下也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掌控连接它们的是说谎者。当马高的弟弟寻找猩猩的时候,他打开了整个欧洲地下世界的大门,及至后来他带着德国医生,随便掀开一个盖子,就走入了地下世界,而这次他们遇到的甚至有维和军队。虽然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叙述南斯拉夫经历的苦难,还是有轻轻捎带了几笔欧洲。

电影中有着导演作品中常见的癫狂,荒诞,猪,鹅,舞蹈,长桌子,婚礼……他把现实表现的荒诞不经,然后再让荒诞的故事变成悲伤的现实。作为一个文学家,我自然会去感觉作者,也就是导演是从什么视角讲述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不是俯瞰的角度,没有评点众生,但是也不是从当事人,马高或者黑仔的视角出发的,我觉得是用马高弟弟的身份来讲述整个故事的。从他的角度看过去,马高和黑仔的举止是变形了的,夸张,有演绎传说,他们在深夜敲锣打鼓的穿过整座城市,在剧院绑走女人拔枪干掉德国人……一切看似荒诞的事情都有着现实的影子,而这荒诞的颜色和光影正式弟弟添加涂抹上去的,他透过万花筒仰慕的目光追随者哥哥和他最好的朋友黑仔,他们像传说中的绿林英雄一样战无不胜。我是因为感到了这个解读的方向,才对这部电影有仰视的感觉和无望的感慨,从此我就成为文学家了。

《地下》对解体前的那些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深刻无情的刻画,德军入侵以及二战结束后马高在地上的事情,在全片比较凝滞的一段,写实,阴冷,愈发凸显现实才是最荒谬的。我觉得也正是因为冷战这一章节,《地下》才在豆瓣得到了多少有点不符实的高分。我们太容易从中获得认同感了,那一切也是我们的历史。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我狂热的羡慕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用了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历经几个朝代的故事,合情合理。我缺乏想象力,他运用荒诞和夸张的能力让我感到绝望,把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植入荒诞的剧情中,让他们显得合理,并且两者相辅相成,那些符号式样的东西又会活跃剧情的形象,他做到了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所以他能把充满谎言、压榨、疯狂的历史表现得如此举重若轻,我认为《地下》有足够的资本载入文学史。

但是它依然不过是一部电影,所受到的限制远比一部小说的要多,写小说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而电影则远远不是。《地下》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轰炸场面、最后的战争场面都做得不够好,简陋寒酸,特别是德军轰炸的时候,动物园里面可以作出一场很漂亮的戏,但是实际上浪费了非常牛逼的创意,最后的战争场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想着可能是因为资金的原因;同样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马高在铁托时代的那些大场面,如果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可以做的更好。剧情方面我感到不满的是在结尾处,马高死的那里的那个十字架,我喜欢用十字架来做结尾陈述的想法,但是突出十字架的镜头太多了,过分的暗示让人感到厌烦。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马高和女演员的几场对手戏,交织着狂欢、麻醉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从他俩的灵魂散发出来的,弥漫整个房间,无法逃脱。我不想在这篇谈及细节,因为那太庞杂了,而且我认为碍于知识面的原因,看不出来多少端倪。纵然如此,有一些细节还是很醒目的,比如莉莉玛莲,比如猩猩,比如井,比如高跟鞋,比如那张裂开的桌子……

我把能找到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都看了,还是最喜欢这一部。我崇拜他。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活着》和《红高粱》。我觉得这是两部标志性的作品,它们都具有荒诞和写实的展现能力,虽然相对来说我觉得《活着》拍成的电影比原著逊色很多,但是也说得过去。莫言虽然长成那样,我觉得他才是具有大师能力的作家,他最大的缺点可能是高产。在这个缺乏读者的时代,谈论这些本身就荒谬可笑。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产……

我觉得我们也有能力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有人曾经展示了这样的实力,但是,这一切都在某个时刻突然停止了,凝固了,被粉碎了,消失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三枪,二十四城记,梅兰芳,狼灾记……这就是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从不曾感觉到的荒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