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信的混蛋们好:
见信如晤。
近日天天搬石头,有些年没干活了,有点吃不消,晚上回来觉得乏,都有两部电影看了一半就睡过去了,一个是北野武那个,还有一个是某安的那部。不然看完春晚就会说说观感的,这几天断断续续的在想这部电影,有出自不同角度的话想说,它的多个侧面折射出的不同光芒都很耀眼,难以尽述,可是又想都说出来,所以以下的内容势必会乱糟糟的,望体谅。
我原来不喜欢娄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也不确定是不是该欣赏他。颐和园还行,也就是还行,因为看到颐和园的那段时间正好我在看法国五月风暴那些事情,进而也看了一些西欧、东欧、美国等六十年代为背景以及九零年为背景的各种作品,其中就包括几部电影。颐和园和那几部欧洲电影真的很像,故事的调子、人物的设置,甚至包括片子的色调都像,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妈的又是抄。而且我非常讨厌文艺派的作品明显的偏左或者偏右,看那样的作品,有被动接受宣传的感觉,艺术家被当枪使而创作了某个作品,那么该作品的受众就是靶子或者假想敌喽。扯远了。颐和园在我的禁忌中过了线,他用某个历史背景做故事背景这是我最讨厌的,只要有这样背景的片子,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老外,一定会对此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影片本身的,那个事件如果要弄成一个作品,只能正面直接去展开,当做一个晦暗的背景就有很大的哗众取宠的嫌疑。再一个就是颐和园里面那种明显的做作的抒情镜头,特写啊长镜头之类的显得很空,里面没有内容撑着,腻歪人。唯一觉得好的地方就是他对性的理解和运用,这一点在华人导演中可谓出类拔萃。
他之后拍的电影都没看过,听名字和简介就没兴趣了。我对第六代导演一点好感都没有,一群投机专营的鸡鸣狗盗之徒,特别是贾樟柯,一冒头我就特烦他,我对第六代的印象很大程度受了对他看法的影响。现在娄烨拍了一部我打满分的片子,但是我还是不想去看他以前拍的,所以我拿不准他是不是在一部一部的变得越来越好,还是昙花一现蒙中了春晚这么好的片子。这就要看他接下来的几部片子是什么样子的了,所以对他不妄加评论。
我给春晚打满分,并不是它十全十美,而是有些地方喜出望外的好,而且这个评分有我的个人因素作祟,所以不是很客观的满分。客观的评价,如果满分是10分我会打9分。
春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特色,就是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现实主义那套东西,这个太难得了,早先我给你们的信里说过这个,就是那种骨子里还是我党思维模式的所谓的反传统或者反思之类的,比如一个人写了一百万字的作品来表达是怎么反对我党的,但是当你发现他用的居然还是我党植入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会是多么绝望。春晚没有这样,虽然是社会基层人物的故事,但是它没有刻意交代任何人的身份、社会阶层等,就是这么一个人,自然的出场,说话,做事……太自然了。淡化人物身份这个在欧洲电影中常见,而在我国的电影中,简直就他妈找不到这么做的。我们电影中的人物都不是人,而是社会符号,每一个人都具有典型社会阶层特征,这套超他妈恶心……不管是谁不管是电影还是什么狗屎八流电视剧,都念念不忘这一套,这个就不说了,我信里都写过。
春晚好就好在,它淡化了背景,但是并不是这个人是凭空来的,而是随着剧情的进展自然而然的透露,尺度把握的非常好,而且不留痕迹。这个不仅仅是说故事的表达技巧问题了,这有一个认识高度的事情在里面,他目前站的比其他人都要高。这个人物,首先是故事的人物,其次才是社会的,国家的,历史的。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春晚其实根本就他妈不是同性恋电影,是个复杂的爱情电影,是说爱情和感情的。要明白这点,可以用很简单的办法来做到,把姜城换成一个女的,那么整个故事一下子就特别简单,特别直白。所以根本上说,其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在不同角度代表着爱情中的某个角色,以及感情纠葛中的某个身份。故事架构很简单,这个构思我早就想过好多遍了,就是这样一个侦探之类的角色介入一个多角恋,我大概有5、6个这样的想法,但是从来没设计的这么好。春晚是忧伤的,忧郁的,悲观的,不哀怨,也不绝望,把诗意的情绪隐藏在可以探及的地方,而且这种诗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藏奸不露拙,也不矫情。它会打动你触动你,但不是感动。
这电影里面没有人生,没有社会,说的是爱情,感情。这个故事提升一下,几乎可以放到任何时代任何背景当中去。这很牛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经典意义作品出来。就说,娄烨现在还说不上是大师吧,也是个大师苗子,至少这片子露出了一派宗师的气势。
春晚对同性恋的态度。它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就像对待普通男女恋情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特殊的表现,了不起的地方在于没有着墨于同性恋和社会歧视这方面的,一点都没有,而且也没有故意藏着的意思。反正就那么回事,就那么回事那还何必说呢。这个态度虽然说起来简单,理所应当,但是在已经没有正常人类和正常感情的中国文艺作品中,仅就这一点是多他妈难得一见啊!而且拍的这么风过不留痕的。更重要的是,同性恋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姜城在片中转换了同志中的攻和受的角色,而海涛也有这种转换,我觉得他在遇到姜城以前是受。这种转换应该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因素在里面。简单的举个例子,李静也同时具有两种感情身份,王平也是。
春晚中的性很好,不累赘,也不花哨,没有拿性来说事的意图,只是尺度有点踩着线而已。但是对于一个直男来说,看那些场景真他妈是个挑战……妈的老爷们亲嘴怎么那么别扭啊,看女同亲嘴什么的没觉得这么操蛋啊。多亏演得好,要是有那么一点假的痕迹,该多恶心。
说两句春晚本身,其实人很复杂的,一个人会有很多社会身份,在其感情世界中,身份的变化就更为莫测和繁复。这并不罕见,很多看似平常的人其实都是有故事的人。
谭卓真他妈像郝蕾……三个人在轮渡上的特写镜头,就是海报的那张,我非常喜欢,尤其是谭卓的眼睛。郝蕾谭卓都是很牛的女演员,也许在中年以后可能才有机会闪光一次,概率也很小。
娄烨不打光这事,我觉得是个噱头,艺术家吗,得有点各路的地方。其实这样他就格外要注意光,就更离不开光,夜景里就必须要有个光源,也挺显眼。
这电影也许在技术、演员等方面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格局方面绝对非同小可。算是意外的惊喜,虽然我追这个电影的消息,但是还是最期待看到无人区,没想到春晚会这么好。我们终于有了不想当大师,不想拍史诗的导演了。
泪奔。
回信啊!
另:我不看QQ邮箱的。谢谢。
附:娄烨访谈(鸟语)–这里点这里
民间翻译:
访谈先回顾了娄烨以前的作品,认为他是一个敢于和体制抵抗的“勇敢的”、“叛逆的”导演。但是他的拍片历程比较坎坷:
Weekend Lover (1995), was banned for two years
Suzhou River (2000), still cannot be shown in mainland China
Summer Palace(2006),banned for five years
接着对《春风沉醉的夜晚》剧情做了一定的简介,是剧透,可以不用看。
Filmmaker: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作家郁达夫(常常被称为中国的劳伦斯)对于你的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touchstone么?
Lou:
郁达夫和他的作品在电影中就像一面镜子,一面照射现实的镜子。我相信通过这样一种参照,我们可以清晰地寻到一条线索,来看看过去的90多年 里,我们前行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又有哪些东西是不会变化的。
Filmmaker:尽管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三角爱情关系,并且在不同时候深入了解了五个角色,但是似乎姜城理解到“flowers always know the season in which it is best to bloom”的这个认知过程,是电影特别仔细探寻的。你和梅峰是从这个角色开始写的吗?
Lou:
是的,姜城是这个电影的核心。而且很明显,即使在困境之中我们也能认同和理解他。We still believe in the power of nature and the happiness of a free life.
Filmmaker:
当听到类似于“一个直男和同性恋者之间发展出肉欲的爱情”这种主题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甚至是John Schlesinger的《午夜牛郎》。现在中国大陆对于同性恋已经变得更为接受了吗?电影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有没有什么作用?
Lou:
如今在中国大陆,同性恋已经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但是仍然是一个“不鼓励”“不建议”“不认可”的话题。这与中国现在的许多事情一样,不是 说不允许,但也不是允许。这样一种“半透明的集权主义”,就像是一种polite suppression,又像是一种slow distortion。所以说,同性恋者的困境,实际上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境。因此,讲述同性恋者有着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Filmmaker:
除了阅读郁达夫的作品,你有没有为电影做其他的准备?比如说你和你的主演们,有没有做过一些类似于调查的东西?
Lou:
我有建议过主演们从网上多读读一些关于中国同性恋历史的东西,我们也安排了一些讨论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故事的背景。但这和我以前拍摄前的准 备工作几乎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
Filmmaker:
拍完《颐和园》后,你被当局禁止五年内拍片。很明显,你违反了这一禁令,用来自法国和香港的资金拍摄了《春风沉醉的夜晚》。但是你在实际的拍 摄过程中遇到过禁令所带来的困难吗?比如在南京拍摄时当地政府的态度?
Lou:
这个禁令对于电影工作者其实等同于一个精神上的监禁,因为其本身就是违反宪法了的,但当然它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非常 开心能够继续工作。但拍摄《春风沉醉的夜晚》时,我时时刻刻都做好了被打断的准备,包括演员们也是这样想的。在实际拍摄中,我得到了主演和工作人员们的很 多支持,甚至包括我们拍摄地负责人的帮助。他们知道我被禁止拍片,但还是继续帮助我。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Filmmaker:
你觉得当局会认为你是一个威胁或者是个讨厌的人吗?
Lou:
事实上,我觉得他们根本没有必要这么想。电影并不是一个危险的东西,所以我要告诉中国的媒体们,不要害怕电影。
Filmmaker:
曾剑在影片中的摄影非常出色,他凭借着恰当的光线和手提摄影机捕捉到非常多的细节。你能说明一下你在电影中想要达到的视觉效果,以及这对你电 影作品的不同方面的重要性吗?我不仅是说里面的雨和昏暗朦胧的灯光,还有那些无止尽的变化着的、充满暧昧气息的、如动态艺术般的街景。
Lou:
摄影曾剑是我拍摄《紫蝴蝶》时的助理摄影师,以及《颐和园》时的副导演、剪辑师。这是他首部摄影作品,他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们达成了一个共 识,就是要用像拍摄家庭录像带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去拍摄电影。我们觉得在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像中,可以找到最令人触动的时刻。这些都是关于生命和记忆的东西。
Filmmaker:
为什么你特意挑选南京作为拍摄地呢?影片中那些夜店的表演是真实存在的吗?
Lou:
对于这部电影,南京给出了默默的支持。它是一个介于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的地方,也介于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之间。那些夜店是存在的,它们每 天都在营业。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一个记录,所有的表演都是每天上演的。
Filmmaker:
《春风沉醉的夜晚》是一部令人陶醉、忧郁甚至迷失的电影,使得它也许并不那么接近大众。这是个老问题了,但我还是想问问你担不担心大部分去影 院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喜好都集中在感官上,而甚少关注其中的精神深度呢?
Lou:
我相信我的喜好也是大部分人喜好中的一部分。每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每个观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部电影如果可以碰到喜欢它的观众,该是多么 的幸运啊!
Filmmaker:
我认为总体看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大部分导演都避开对性场面进行不加修饰的直观的描述。但是有些却无畏于展示充满肉欲的性爱场景和不加 掩饰的正面裸体场面,比如英国的Michael Winterbottom,我觉得你也如此。这仅仅想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呢?还是处于其他的艺术考虑?
Lou:
性对于自由和充满天性的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从你如何面对性,就能很清楚地看到你对待自由和本性的态度。完全的正面裸体并是不最重要的,我 在这部电影中就没有这样做。在电影里,花、身体,还有角色的社会背景实际都是类似的,然而通过男性的躯体,性被揭示了出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Filmmaker:
最初是什么给了你动力和自信成为一个导演?你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上过一些什么课程呢?
Lou:
木下惠介的《二十四只眼睛》可能是我记忆力的第一部电影。我在北电时学过很多课程,包括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Filmmaker:
对你而言,除了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当今中国的一个独立导演,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Lou:
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