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陈凯歌变形记(转帖)

Dec 8th, 2010 Posted in 转帖 | 770 comments »

中国电影的死结就是剧本,剧本这一关过不了,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边走边唱》

原著: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强行融入了史诗风格的寓言色彩

举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乡间俚曲改成了华夏先祖的传说
“古时候有英雄,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
“古时候有女子,叫女娲,炼石头,五百年”

陈凯歌:“可以把这部电影看做是陈凯歌的精神自传。”

评价:拍得非常沉闷,我光看老艺人说一些词不达意,玄而又玄的话。(芦苇)

《霸王别姬》

原著: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
编剧署名:芦苇、李碧华(未参与创作)
变形:剧本完全由芦苇操刀,陈凯歌没有动过一个字

芦苇:“我写剧本,你不要当编剧。”
陈凯歌:“我巴不得。”

八卦:徐枫找到陈凯歌的时候,他开始根本没看上这个故事,觉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说。可是因为除了徐枫没有人给他投钱,最终接招。

《风月》

原著:叶兆言小说《花影》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安忆、舒琪(未参与创作)
变形:陈凯歌和王安忆两人经过了多次的长谈交流

王安忆:“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他要的东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让电影承担这样重大的负荷对头不对头,但我预感到他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 何’……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像陈凯歌这样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电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陈凯歌:“王安忆是个作家,并不适合写剧本,尤其不适合给我写剧本。因为我们俩的优势是一样的……王安忆写的东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点 像,所以我们没办法真正写出一个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间的故事,因此整个过程很困难。所以在剧本的阶段就决定了这部电影可能会有问题。”

八卦:叶兆言受邀写了最初两稿,陈凯歌拿走了。到上映时,电影字幕中并没有提到该片改编自叶兆言的《花影》。

评价:到了拍《风月》的时候,陈凯歌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告诉他前面有老虎会咬人,他不听,非得咬了他才跑回来告诉我:“老板, 真的有老虎会咬人。”(徐枫)
我太注重艺术,太注重技巧,那种存在于《霸王别姬》里的非常非常“真”的东西没有了。……我已忘了简单的力量,《风月》是一个犯错误的阶 段。(陈凯歌)

《荆轲刺秦王》

编剧署名:陈凯歌、王培公
变形:巩俐对剧本提出了意见,在经过讨论、修改了前三十场戏之后,她方才答应出演赵姬。

八卦:姜文对剧本不满意,并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认为,如果他不能理解荆轲这个人物,他就无法去演,最终辞演荆轲。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据剧本剪成的,连陈凯歌自己都认为“文学剧本却有违视像规律”,后来又重新剪了一版,变平铺直叙为板块结构。“与其 这样拉开的散点儿的叙事,还不如把情节集中起来。”后来在2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访时,他又表示“第二个版本是我被迫为欧美市场做的,他们派了一个人到北 京来说你应该这样剪、那样剪。因为这是一部预算很高的电影,我没办法不听,心里很不开心,因为我觉得原来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

评价:在剧情与人物的逻辑关系上,如其剧本般的混乱不堪难以理喻,犹如进入了一座无视结构原理的巨无霸式的建筑之中,满目是大而无当华而不实 的堆砌,台词声嘶力竭内容却苍白无力。(芦苇)

《无极》

编剧署名:陈凯歌、张炭

陈凯歌:“张炭是有贡献的,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陪我一块聊天。”
张炭:“我和陈凯歌导演在5个月的剧本讨论中,唯恐观众不笑,观众能笑,是看到了剧中的荒谬性,《无极》是蕴含着深刻主题的诙谐剧、悲喜 剧。”

《赵氏孤儿》

原著: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
编剧署名:陈凯歌
变形:一是加入屠岸贾弑君情节,二是韩厥放孤后未自杀,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贾的死法。

高璇:“我们最引以为豪的创作是元杂剧没有的人物——程妻对于情节走向的翻转、推动,贡献最大的情节是程婴把赵孤抱回家,城门四合,兵士逼迫 全城交出婴儿,程婴找公孙,回家发现程妻已把赵孤顶包程勃交出,从而把赵孤和100个婴儿捆绑置换为公,程勃为私,懂剧本的人知道:此节盘活上部。”
高璇:“关于上半部,情节都在,意思变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说是我们的上半部,同样下半部也并非与我们无关,战争一节:赵孤冒进被围、屠岸贾救 之受伤、赵孤再求程婴反救之,包最后一节弑屠,没离开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们的后半部是:程婴利用赵孤接近屠岸贾,几次杀之未遂,于是决计利用赵孤复仇,当前史批露,赵孤于情无法下手,于理必须杀屠,程婴 目睹赵孤纠结,遂觉自己逼少年杀人之残忍,在复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溃手软,程婴为护赵孤,以身殒命。”
任宝茹:“电影中,‘毒蚊子杀王’和‘两条鱼滑倒韩厥’两处情节并非我们的设计,而是导演的妙笔。”

八卦:在剧本写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结点后,由于接受不了赵孤和屠岸贾情深意笃十五年、听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弑父这样的情节,高璇与任宝 茹退出创作,而陈凯歌坚持最后结局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么时候陈凯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学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关怀,不再揽编剧的活儿,或许《霸王别姬》还有得超越。

其实,一切悲剧的起点已经安排在了陈凯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说我的作文写的就不成,别的科目成绩还可以,他们还纳闷我作文不好,干嘛还考中文系。其实,当时我自认作文写得是不错的,很有文学性, 已经忘了当时的作文题目了……”

掌声响起来

Oct 10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363 comments »

掌声响起来

如果我是他,我会在今天发表声明,拒绝奖。

参与政治生活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手中掌握着真理口里宣扬着箴言。谁的政治理想能够得以实现,理想本身的优劣或者所谓的科学与否并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恰恰相反,理想本身只是一个基础的、占比重很小的因素。当冲入宽广的场地内,所有的闸门吱吱嘎嘎的落下,你已经别无退路,必须干掉对手,这就是政治角斗场。看台上的观众会在意你的观点吗?观点只不过是你的外表,你可以长得帅,也可以长的不帅,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要率领战友,蛊惑群众,展现英勇,然获得胜利。
他陷入困境,11年的刑期等于让他的人生出局了;他的同事们凋零四处,在墙外残喘。他们的事业陷入绝境,奄奄一息,影响力越来越小,被抽象成为一个符号,而一旦成为符号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被理所应当的贴上各种标签,然后被对手精心的涂抹,直至面目全非成为不再被提起的历史。这就是政治生活,政治生涯。

挪威人给了他有生以来最好的机会,如果他不被杀头的话,那么这也是他唯一的机会了。他被推到体育场的中间,无数聚光灯只照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他是最耀眼的,这一次他将要面对全世界的听众,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听众中会包括国人,那些从来不知道他,甚至从来不想知道他的国人,他终于有机会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声音了!
这是他,以及他的同事们奋斗多年,付出无数艰苦努力之后得到的机会,是命运的垂青和历史的赐予。并不是所有身处这个角斗场的人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有多少无声无息的枯萎,爆裂?所以,如何把握这次机会,延长自己停留在这个舞台上的时间,吸引到更多观众的注意,比获奖理由、庆祝获奖重要多了。获奖不是结局,而是开局,从这一刻,你才算正式步入这个世界。

如果像现在这样,接受几家境外媒体的采访,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国人听不到你说了什么而老外谁他妈在乎你说了什么?你不过是又一个没抓住机会的符号人物,三天之后就下架的促销商品而已。这是惯常的做法,名为老生常谈,没人稀罕。
如果现在选择拒绝,那么将会马上赢得比获奖更为广泛、强烈的关注。他拒绝了!怎么可能?!他怎么会拒绝呢?!这样会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传播更远,show的时间会加倍,让更多的人记住这个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接受者,他是一个斗士!吸引眼球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政治斗争的根本。你必须活跃,而且必须活跃在人群的前面,这样做才有机会去实践,去实现理想。
诺贝尔的这个奖项一直就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今年这个奖,明显打压当局。时局的孱弱和无能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上已经暴露无遗,挪威人的做法多多少少有藐视的意味。如果让他们碰个软钉子,可以在国人中树立相当的威信形象——一个来自民间的个人,对老外说不。纵然这种做法可能牵强可笑,但是其对国人心理所激起的波动不可小觑,可以扭转一个异见者的形象,而树立民族主义者。民众是喜欢一个喋喋不休文绉绉的书生,还是喜欢一个强硬的民族英雄呢?不用担心拒绝会影响与国外支持力量的关系,只要你能够鲜亮的一直站在当局的对面,就不必担心没有支持者,更何况老外本身就存心不良,他们在上一分钟恨不得把你扔进粪坑,在下一分钟会满含热泪的拥抱你。
如果拒绝,那么可能产生某种和当局的交易。让他发表声明,对当局来说也多少有一点诱惑力的。虽然这不会让他获得自由,但是这可以交易来一些松动和说话的机会,面对国人说话的机会。这是多么重要啊,哪怕有一点可能都要去争取这样的机会!你他妈在墙外,在推特上说五万句都抵不上在墙内说五句。当然,当局不会允许你说出那些话的,你也不要这么书生意气。交易就是交易,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让那些只看晚报的人知道你的存在!只要达成这一点就足够了!为这个目标所作出的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而且必须不断地去努力。“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至于说到如何来拒绝,用什么样的理由,这个要他自己来决定,成败的关键全在于此,这就看他的能力和造化了。如果我来想,会有几个要点,要给老外软钉子吃,同时适时表现出一点民族自尊心,甚至可以采用时局常用的“别干涉内政”之类的套话,但是要明确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要表现的坚毅、果断。这方面吧,多看毛主席著作。

退一万步说,要是我,肯定会拒绝,因为有个最简单的理由,拒绝肯定比接受更牛逼啊,这符合我的人生观。

这是他占主动的机会,因为掌握主动权,所以他占得先机;纸媒固然牢不可破,但是网络还是存在突破口的,他在传媒方面只是略弱。这是一次展现个人魅力的时机,英雄造时势的机会。

这是出戏,希望他能有精彩的演出,不辜负幕后同事们的默默付出,投资者的赌博,以及台下观众的热烈期盼。

杨德昌访谈

Oct 6th, 2010 Posted in 转帖 | 665 comments »

鄭慧蘋訪問:

1.关于影片长度:“我認為每一個東西、每一個戲劇都有其生命長度,它的生命絕非任何戲院老闆或任何人可以硬性規定……所以是看什麽東西,你要講多少故事、傳述多少感覺。”

2.关于影像造型:“我從小就畫畫,時斷時續的,可是都是正統的訓練,一直到我念電機碩士時,還在修藝術系的課。所以這方面(影像)我比較講究。”

3.关于《海滩的一天》中“母亲”角色:“母親那個角色(《海滩的一天》中林佳莉的母亲)是我對上一代農業社會里的女人的詮釋,也許目前婦女運動的人來看會認為是被壓抑的,可是在當時的社會結構就是男人白天出去工作,太太在家裡把許多事情做好,而整個社會最主要的核心是在家庭,那時候的女人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也不會有那些成功的人、家庭。”

4.关于女性:“社會上有什麽變化,對女人來講比較容易感覺到,男人就覺得我還是跟以前差不多……男人和男人有一份哥們兒、兄弟間的感情,不是一種跟一個女人的感情可以替換的(注:存疑)。從小有些形象男人得去保護,不太容易戳破;女人就不同了,現在社會變化所引起的反應在女人身上比較明顯……並非我對女人有特別的研究,而是從她們的角度較容易看到社會的變遷。”

5.关于“新电影”导演:“我們這一群(侯孝賢、柯一正、曾壯祥、萬仁、張毅、陶德辰、王銘燦、邱銘誠)……有一種使命感的認知……對社會,對所有的人……我認為我沒有資格告訴任何人你應該怎麼樣,這是一個作者良心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做決定的”

6. 关于“長廊”:“我只是希望在這平面的銀幕上,給它另外一個角度,另外一個dimension”

7. 关于推拉镜头:“zoom(推拉镜头)在國片里通常是十個鏡頭有八個, 我這部電影里大約有一千多個鏡頭,但是只有一個zoom,而且根本看不出來是zoom……因為人的眼睛沒有這種功能,你要用它時必須很有把握,不是隨便可以用的。通常用zoom是很懶惰的行為,我覺得靠近是攝影機推近,而非用zoom進來,這是兩種不同的效果”(注:我们戏称“拉風箱”,1960年代邵氏武俠片,及1980年代北影的《傷逝》,为滥用zoom的范例)

8.关于责任感:“如果我們是爲了得那個獎拍電影,我想會很不自然,很不自在。我們拍電影是爲了大眾,因為你關懷大眾……我們的作品都應該是這樣,因為電影是大眾文化,我是其中的小角色,所以我做的態度就應該對大眾負責任。”“我覺得很成功的時候,也許是有一天有一個人跟我說,他看這部電影想到很多事情……我拍這部電影是想激發一些人的思想與反省,這目的達到就對了。”

9.关于香港电影:“雖然我也曾經在香港待過半年,但或許是個人或學國畫的關係,或者是中國人的思想、習慣,我影片里很多地方留情緒、留白,我們跟香港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在這裡。香港往往需要很多的鏡頭在很快的剪接節奏下,來填充影片內容;而我若是戲中的張力夠,就不會隨便把戲的張力剪掉。例如張艾嘉在病床上講話那一段,真是一刀都不能剪……我想,這是和香港不太一樣的,其實台灣有很多自己的文化、傳統,可以好好運用。”

(原載於1983年12月出刊的台北《世界電影》雜誌第182期)

鄒開蓮訪問:

1. 关于改行:何以念完電機碩士卻撇開而投向電影,他笑著說:“因為我沒聽說什麽人會餓死的,我只是做我喜歡做的事……其實念理工對我也有很大幫助,它訓練了我條理分析的能力”

2. 关于“新电影”导演:新導演間的互助早有耳聞,但眼見陳坤厚進進出出和侯孝賢、楊德昌商量劇情的分場,甚至楊德昌、杜可風在與《小爸爸的天空》并無關係的情形之下,仍忙得兩天沒上床睡覺,不禁讓我們聯想到新導演間互相影響的結果,是否會導致作品中有太多相似,而成為另一種危機?“我覺得我們在一起工作很好,絕對比以前電影圈好。因為我們年齡相近,有許多共同的看法,生活背景很相似,才會聚在一起,但每個人選的體裁不盡相同,詮釋的方式不同,剪接想法也各有差異,拍出來的東西自然不一樣。我們雖然常給拍片的導演建議,但是執導者如果不這麼認為,仍然會很堅持自己的意見,這些就是個人的風格吧!假如一個人會受其他人影響的話,那就是他還需要被人影響,自己風格尚未確立。”

3. 关于香港电影:他認為香港電影似乎缺少一些人文素養,顯得缺乏生命,而台灣畢竟還是承繼了中國文化以及五四白話文學以來的影響,仍深具潛力。造成港台影片風格差異,在狹小生活領域中的人,往往不易有寬大的胸襟,他認為香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部片子便是方育平導的《半邊人》,表露出他眼界之寬、胸襟之大,絕非許鞍華所能比擬(注:存疑,许鞍华的《投奔怒海》眼界也不窄)。而導演十分self-conscious去設計一些東西,讓人感覺到他刻意雕琢的痕跡,便是做作了,故此他也不太贊同譚家明的一些電影手法。在香港某些電影公司的體制下,可能完全抹煞掉作者的特有風格。

(原載於1984年3月25日出版的台北《電影人》(台灣大學視聽社的學生團體編印的一份刊物)第五期)

文盲的文化生活

Oct 5th, 2010 Posted in 废话 | 1,234 comments »

信仰、科学和迷信。

我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从初中开始就没再更改过,麻醉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我无法确定是不是有天堂、阎罗殿、地狱或者末日审判,这些无法求证的未来就是吊在狗前面永远够不着的肉骨头,牛背上噼啪作响的鞭子。多做善事就能老来得子,拆老房子的时候挖出一罐金子什么的看上去是讨价还价的买卖。倘若没有恶报而只有善行的召唤,相对来说就要可信一点,恶报是怨恨的诅咒,基督教好歹还有个天堂,可以让好人有个去处,中国人设计的比较粗糙,干脆大家都去阎王爷那里过堂,判官勾勾画画,加加减减之后,下辈子能投胎个大户人家就是最好的报应作恶多端的那位下辈子当牛做马——多么朴素的梦想。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分辨出一个中国人到底是不是虔诚的信徒,念着阿弥陀佛同时荤素不拒,反正逢年过节多捐点香火就消业了。

基督教让人挨耳光的说法有点荒诞,但是它的告解很有意思,这多少有了精神层面的东西。就形象代言人而言,十字架上面钉着个受罪的人,确实比丰腴富态的泥菩萨更有说服力。我觉得让人白扇耳光这事儿有点不合适,跟我做人原则冲突挺大;说什么你们谁有资格鄙视妓女,这个更不靠谱,简直不讲理了。忏悔给所谓的罪人留了一条后路,天堂则给了希望,这个设计比中国的佛教要科学很多。不过佛教也好基督教也罢,对地狱种种刑罚描写的事无巨细,而对好人那边一笔带过,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设计的那个人根本没过过好日子,好日子是什么样儿的呢?顿顿有肉!据说宗教还有更高深的教义研究,于此产生各种学问和专家学者,我没有涉猎,大概的感觉,应该是和红学差不多的吧,或者和研究金庸的专家差不多的意思吧。探讨某神的神迹,我觉得和研究红楼梦到底谁写的有一拼。

我质疑这个事情并不是在说宗教不好,这个必须说清,不然我会被认定要下地狱的。我觉得信徒挺好的,有依靠,能够获得幸福感。有了主心骨,日子就会变得好过一些,神面前众生平等,莫大的安慰啊。我赞成一个人去信仰,不管是信仰宗教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此容易获得快乐是件好事,比我这样一想到衰老和死亡就万念俱灰的人来说,信徒们是幸福的。

我对科学有诸多不满。科学自己制定了一套判断规则,然后以此来简单粗暴的对所有事情得出结论,这是不合理的。科学是万能的,是不容置疑的,没有科学不懂的事情,这让科学越来越像是宗教,只能遵从不能提问。一个人得了癌症,大夫会科学地说他只能活半年,准备后事吧,结果这个人想开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活了三年还不死,科学眼睛一瞪这是不可能的!科学太不谦虚了,凡是科学不能解释的事情都是假的。我不是科学的信徒,因为我没什么疑问要去求证,你说土星上没有生命那就没有,虽然我认为至少你对生命的定义有点狭隘。我并不是要质疑已经被科学认定了的事情,只是对这种做事方式颇有微词,我们研究明白了这么多事情,却对人类自身一直稀里糊涂,思想从哪里来,什么物质反应产生的?甚至有一种说法,爱情是化学反应——去你妈的,这和狂热的宗教信徒有什么两样。

科学对宗教信仰从来不屑一顾,而且也不妨碍某些科学家们成为虔诚的教徒,但是科学却从不肯放过迷信。迷信并没有和科学过不去,科学却感到了极大的羞辱,尊严被恶毒的亵渎,恶狠狠地追着迷信咒骂个没完。这是我看不上科学的最大原因。

你相信扶乩吗?你相信大仙算命吗?你相信黄鼠狼会迷人吗?……你当然可以说不信,但是我不能,因为我遇到过一些。不要说我遇到的是巧合,小弟我尚能分辨什么是蒙人。但是我可以做不到不迷信,敬而远之。我的字典里,迷信是这样解释的:那些存在的,科学无法证实的事情。相对科学来说,迷信的表现良莠不齐,无数心眼活法的宵小之辈打着迷信的旗号搞欺骗,使得迷信的说服力极低。我认为所谓的超自然的力量是存在的,科学无法解释,或者科学在目前错误的理解这种力量的存在。但是不要对此迷信,得个感冒也要去问问大仙怎么治这就过分了。现代都市生活几乎看不到迷信,倒是对星座血型之类的着魔不已。这让我更觉得山林草木之间,那些游荡的野兽们有着许多不为人质的秘密,他们可能不懂得去搬箱子摘香蕉吃,但是不见得他们没有其他左右事物的力量。

比如说人死了之后到底有没有灵魂,我比较倾向于人可能会有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事实来支持这个观点,对此科学是否认的,宗教则是大加利用和宣扬,而迷信是看到了灵魂,并为灵魂们编造了许多故事。受过科学熏陶和宗教洗礼的人会鄙视这种说法,那么,你能说清楚为什么猫狗能通人性呢?

其实这篇我绕开了很多,主要是为了宣扬迷信,贬低科学,望信徒们别介意,我识字不多,读书少。有文化的人才不会有这些浅薄的话要说呢。

台湾电影梦 聚焦大陆海西◎侯孝贤

Oct 2nd, 2010 Posted in 转帖 | 1,682 comments »

2010-10-02 文/侯孝贤(知名电影导演、金马奖执委会主席 )

今天讨论二○三○的愿景,我们不谈太广泛,专以电影来讲,我希望或我梦想二○三○电影的风貌?也就是说,假使由我主导资源,台湾的电影在廿年后 是怎样的状况?那么这要从现状着手,才能一窥二○三○。

当前是大陆市场崛起,非常庞大且仍在成长,是一个主流电影的市场。台湾没有条件拍摄大陆那种预算、动员很大的片子。台湾的小成本电影在大陆叫文 艺片,无法打进主流市场。但现在我提出的是,大陆海西地区,以此作为台湾本土电影的延伸。

海西包括福建省,和台湾同属闽南语地区,台湾电影在此有语言共通的优势,我们可以参考粤语区之于香港电影的模式。港片很多是粤语发音,它们不急 着进攻全国市场,而是在广东等粤语区发行,很多票房不错,以人民币计,如《叶问二》四千万,《大兵小将》三千五百万,《鎗王之王》三千万,《七十二家租 客》两千万,《全城热恋热辣辣》一千万。巩固粤语区后,就进一步会有地方院线系统专门安排发行至大陆市场,这是香港的模式。

另外海西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和台湾则有都市文明、包括城乡差距的共同经验,这一点类似台湾电影在东南亚市场–卅年前那曾是台湾的市场 –的拓展。台湾轻题材的电影大多以都市为背景,例如这三年国片兴起,主要是年轻观众进场,他们偏好的片子都在此列:偏写实的《九降风》、《囧男孩》、 《海角七号》、《不能没有你》,浪漫爱情的《听说》,街头义气的《艋舺》,黑色喜剧的《一页台北》、《第卅六个故事》,荒谬感人的《父后七日》,这类电影 很难打入大陆主流市场,但在前述那些地区的接受度要高很多。

以海西市场为目标,则年产量就可以提升到一百部,就可以形成相当的电影产业规模,像现在一年廿几部不太可能,量不足,都是个人工作室的单打独 斗。

台湾电影的强项是多元。卅多年前我们的电影、音乐、文学在华人世界是最强的,要怎么重振那种盛况?要怎么达到我提出的一年一百部、拓展海西市场 的目标?首要是立法,让电影产业有一个如活水般良性循环的机制。

电影兼具商业与文化特质,法国界定它是文化而立法保护,台湾也应该跟进。

我们的辅导金今年开始是两亿一百五十万,由新闻局电影处掌理,预算须经立法院通过,再分配给或大或小的廿几部电影申请案,法国一九四六年成立 「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也是从申请辅导金开始。从那时候到现在,他们一直在推动立法使电影资金的操作制度化,至今已超过六十年,发展出来的一个 概念我们可以参考,这概念是,「使用电影者付费」。

使用电影者付费,譬如说电影税,一张电影票的收入,有十一%回到CNC。还有电视税,如电视台播放广告时电视台要缴税。对于无线电视台,详细规 定了放映电影的义务,如一年必须放映一九二部电影,其中一○四部要放在晚上八点半到十点半这个时段,法国本土电影要占四十%,欧盟电影占廿%,其余是合拍 片。而周三和周六晚上不能放电影,因为法国是周三新片上片。无线电视台也每年必须放映五十二部艺术及实验性影片。再有是视听作品税,包括DVD贩卖及租 借,和网络付费观赏等。以上三税,每年达五亿多欧元,全数用在电影制作上。方法多样,从开发剧本起就规定得极详细。

这个机制,支持了法国电影每年两百部以上的产量,仅次于印度(宝莱坞)及美国(好莱坞)。台湾若参照办理,以每年总票房五十几亿计算,十%税金 约五亿多,加上电视税等共约十几亿,全数投在电影制作上,国片的产量必定增加。

一九九五年,法国进入WTO,至今法国电影市场上,本国片和美国片的比例,或三四开,或四四开或还多一些。大陆呢,是限定每年美国电影配额才十 部,现在增加到廿部。韩国是WTO谈判时,把电影列入文化类,而予以保护。但台湾加入WTO之后,美国片占了少则八成五,多则九成五!当各国都被好莱坞电 影工业横扫的时候,法国本土电影能做到这种局面的抗衡,是令人感动的。

而我对台湾电影的愿景,就是希望做到在电影产业上,能够与好莱坞电影平分秋色。也就是说,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电影语言。

量增加以后是质,质的提升有赖人才培育,若当下着手,我们的人才到二○三○年正好快卅岁。法国CNC的做法是推动幼儿园到中学的电影放映活动, 非义务性,但CNC会支持教材与拷贝、师资训练等。这种电影教育其实是人文素养教育,强调电影在身边,提供小孩审美与视野,从小培养影像鉴赏力。以电影而 言,科技使拍摄和后制技术不断更新,最极端的例子如《阿凡达》,但若保有人文素养,艺术的形式将永远不会失去。

而台湾电影最贵重、最能抗衡的就是原创。原创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事物,像领头羊般改变整体。台湾是移民社会,不同的族群不停进入、冲击,扎实传 承多元的文化,造成一种很强的活力,又处在边缘的困难位置,激发了深度和高度。台湾应该扮演像是大公司里的研发单位,永远有研发精神与创作力,当然也必须 认知到研发常是挫折的,因为新的东西要被别人接受需要时间。

原创很像唐诺的新书《在咖啡馆遇见十四个作家》里萤火虫的比喻,很多人会受到它的感召,重新在其中得到想法与灵感。萤火虫小小的光明一直在那 里,每一代人中,总会有人去看、去触碰,去承传。

把你的正义道德插进你的胸膛

Sep 29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883 comments »

本文涉及三部电影《战略特勤组》《四头狮子》《天堂此时》,均有剧透。《战略特勤组》有暴力血腥,不宜合家观看。

我是一个道德观念淡薄的人,《战略特勤组》深得我心,杨格放置核弹没问题,H当然可以把他当做块石料来雕刻;我是个没有同情心的人,看《四头狮子》开心得很,为没去炸清真庙深感惋惜;我是个老百姓,《天堂此时》让我很难过,老百姓总是不觉得自己的日子有多坎坷。

如果必须成为一个黑人,我会选择成为塞缪尔,他正直、残暴、威猛、没文化、自信、阳光、忠义、有自己的一套,讲道理,甚至自己编过一段脍炙人口的圣经,我就喜欢做一个这样的恶棍。H为国家尽职,他理解自己必须身处阴影之中的原因,为了家庭他愿意吃着药干着脏活。H不是丧尽天良的刽子手,不然他也不用吃药了,他比别人更残忍,是因为深知这样做的必要性,暴力而不暴戾,视此为手段而不是结果。他像一把锋利厚重的军用短刀,令人不寒而栗。H没有海伦对刑讯是否合理的迷惑,可以轻易左右海伦,在心底他也有自己过不去的一关。对他来说,审讯室是战场,刑讯是一场二人意志的战争。H身经百战,为了获胜,H不得不找到一套理论来支持自己做下去。他熟知那些被绑在椅子上的人会做出什么反应,每个人都有弱点,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对手的阿喀琉斯之踵,将军用短刀毫不留情的刺进去。海伦虽然与H有争辩,实际上每次H让她接手审讯的时候,她都配合得很好,完成了预想。H并不生下来就这样的,他也是历练了风雨才变成这样的人,把海伦看成改变之前的H,这样就有意思了。如果有续集,海伦应该可以变为另一个H。

“问题不在于敌人,而在于我们,我们的弱点。我们是弱势的一方,海伦。我们害怕,他们不怕;我们怀疑,他们坚信。问题不在于那个人,他不在话下,问题在于你。”

《四头狮子》中的奥马尔和巴里则立场明确意志坚定,毫无任何疑惑,身处繁华的英国都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他们依然顺利的成长为虔诚的战士。如果他们像杨格那样受到H和海伦的轮番攻击,可能在第一轮较量中就缴械了,幸运的是他们不需要经受考验就达成心愿。导演对蠢人毫不留情,极尽所能讽刺挖苦,他像个任性的孩童摆弄玩具一样作弄狮子们。美国电影在对待蠢货时候,总会给他们留一点光明;英国的气候有先天缺陷,缺乏阳光、晴朗和温暖,这使得他们没有同情心——蠢货就该去死。

《四头狮子》表现了战争的无序的一面,战术总是由个人去执行,个人面临突发状况时所作出的反应会让事情有质的变化,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明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意味着什么,支撑他们毫不迟疑战斗下去的是盲从,在无比鼓舞人心的荣耀光芒的照耀下盲目愚蠢的奋前进,这可以让人被淹没,忽略无辜的人的存在,乃至忽略自己。

《天堂此时》里的男主角萨德剃掉胡子后,我脑子里马上蹦出一个词:耽美。他的眼睛太迷人了,到了伤害整部电影的程度。同样是恐怖袭击,这部电影是正面描述巴勒斯坦一方,主旨深刻而不复杂。同时又避开了主题先行的纪录片式描述,其中的思辨清晰明确,非常好看。电影以平民的角度出发,平静的描绘出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在掩盖着的痛苦。克汉雷就像那四头狮子一样没有犹豫就接受了命运,萨德因为父亲的原因,显得较为清醒,他虔诚,但是人情世故让他不得不思考,他的思考对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让他变得忧伤。他俩代表了两种态度,而这两种态度都只有一个归宿。

抵抗组织的两个代表都很有代表性,特别是那个充当地狱使者的矮胖子,他加深了袭击活动在意义上的层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这个组织中,他在思想上游离了萨德二人之外,我想他应该不是有感于教义的感召而反抗,可能是因为仇恨。他冷酷的将一个又一个年轻人推向死亡,打消他们的疑虑,监视他们,鼓励他们……这是部悲观的电影,曲调平和冷静,隐约传来宿命的吟唱。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好,作为一个当事人也罢,我理解《天堂此时》里面义无反顾的自杀袭击,同样也赞成《战略特勤组》中H的刑讯。如果美国人对伊拉克的轰炸——这种形式算作是战争的话,那么萨德和杨格的炸弹袭击也是战争,而不是所谓的恐怖袭击。我从来不认为911是恐怖袭击。这世界往往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意愿,当死亡成为唯一可以称之为公平的时候,谁能克服死亡的恐惧谁就掌握了最强大的武器。这三部电影中的故事,可以理解为那是他人的故事,但是这也可能是随时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现实。我们可能已经身处战争之中了,只是自己还不知道。

宜黄测试

Sep 25th, 2010 Posted in 电影 | 1,170 comments »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佛山大财主风南天,想给新娶七姨太盖一座七凤楼,看中了一块地,这块地是菜农钟阿四一家赖以为生的菜地。风南天为了霸占这块菜地,诬陷钟阿四四岁的儿子偷吃凤家的家鹅,并买通官府在堂上用刑,将钟阿四打的奄奄一息,逼得钟妻在北帝庙将儿子剖腹以证清白。十八岁的胡匪闻听此事……这是《飞狐外传》中的一段。剖腹验鹅239年后,在江西抚州宜黄这个小县城,又有一户姓钟的人家不肯卖自家的房产而陷入绝境。

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凤冈镇强拆引发一起自焚事件,房主方3人被烧成重伤,值得注意的是,报道中提到了官方乃至警察的冷血。2天后,新闻报道盛传于网络,12日下午,宜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宜黄县官网中国.宜黄上发布关于宜黄县一拆迁对象泼洒汽油不慎烧伤的事实情况,首度回应拆迁户烧伤事件。官方的说法与之前的报道大相迳庭。这里还有一段新浪的的视频,钟家邻居拍的。(南都报道 视频)

接下来几天事态发展可以用“司空见惯”来形容,官方循例表示展开调查,家属循例哭诉质疑等等,这桩公案就像近年来屡屡上演的其他的拆迁案、矿难一样,即将迅速的沉没了,不难猜得到事情的起始原因,也不难料知结局。

16日上午07:39,《新世纪》周刊法治记者刘长在其新浪微博上发布一条微博:【紧急求助!】今天上午7点,抚州自焚事件伤者钟家的两个女儿在南昌昌北机场,欲买机票去北京申冤,被一直监控她们的宜黄当地四十多个人控制在机场,家属 报警无用,现仍在机场,处于被扣状态中,泣血求助网友 【民航江西机场公安局昌北机场派出所 电话: (0791)7112285】。紧接着,凤凰周刊首席记者邓飞在微博上图文并茂的连续直播了钟家姐妹被堵在机场厕所的女厕攻防战,只能依靠手机保持联系,其后钟家姐妹在坚持南都记者等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在机场茶馆与宜黄县长刘某、书记邱某对话,最后钟家姐妹留在了南昌。

在此期间,相关微博没有被删除,所以得到了充分的传播。下午开始到第二天,各大网媒开始出现跟进报道,呈一边倒的谴责围堵钟家姐妹,没有见到惯常会出现的官方辟谣解释。第二天,也就是17日上午,小妹钟如九开设了新浪微博账号,通报了三位自焚者的就医状况。(钟如九微博

18日凌晨2:14,钟如九在微博发消息称大伯已经去世:我们赶到医院的时候我大伯已经去了,他连 我们最后一眼都没看到就永远的走了我真的很痛心。医院到现在为止都不肯开死亡证明书

2:21她发了一条被打断的微博: 现在政府来了很多人把我们包围住,我嫂子 和 姐说如旦—,

2:28她发出一条微博:现在政府来了七八十个人把我们包围起来,抢走了我们的尸体;

5:12她更新微博:政府的人把我大伯的遗体抢走后,我们试图在车头拦住带队抢我们遗体的苏建国县长的车子。但苏建国在车里一直无动于衷。随后有四十几名宜黄县的领导干部,强 行把我们拉开。最后苏建国坐车离开。

上午9:07  我两个姐姐先去了医院,我随后去的。刚一 岀门就有四五个宜黄县人想抓住我,我拼命往前跑他们一直在后面追。最后我跳上一辆岀租车拼命挣脱才逃岀来的。

下午18:49,记者刘长在钟如九的微博代发消息:刚连线上小九,她尚平安,仅手臂被抓伤,现在5口人一起在看大伯,可能连夜回南昌再陪护病床的亲人。目前一切安好,抚州市陈姓副市长下午显身,一口应允钟家属提出的人身自由问题。

9月18日,在钟如九没有出现在微博上的这个白天,微博上却因为他们一家人沸腾了。上午,在抢夺尸体的消息稍微降温之后,蓦的有条消息传播开,钟家五口人在南昌被数十名宜昌政府人员挟持,随后不断有各种现场消息在迅速传播,其中不乏极有说服力的现场图片。比如这张据说是参与挟持时跑在最前面的两位抓捕者。

微博上群情激昂,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出现删除,任由各种消息扩散。一直到这张照片出现,删除才开始,但是开始的时候也仅限于删除这张照片,并没有删除其它含有照片的消息。

下面这张是二十二岁的钟如九被强行塞进大巴后拍下的,一张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照片,有网友为这张照片取了一个名字:救救我!

钟家五口人不知去向的时候,就在中午,新华社发出新闻稿,表示已在17日晚宜黄书记县长已被立案调查等等,随即新华社出社论,态度严厉的批评了宜黄政府的作为,称其滥用权力。20日,人民日报评宜黄事件:决不能把民众当对手的文章,围堵上访无助化解矛盾,吁扼制土霸王思维。事情发展至此成为拐点,比宜黄县政府高一个等级的政府以正面形象出现,在这各种媒体的厉声痛斥中将宜黄县政府里面的恶吏一网打尽。其后至今再无波澜,诸多相关微博、新闻至今仍可找到。

这件由微博参与并改变走势的公案显得有些不真实,一则是删除太少,二则是官方突然出现的正义。事情在9月18日之前的进行中,信息传播方面进展顺利,但是媒体只是低调跟进,而微博上肆无忌惮。这个特征在9月18日事件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微博上畅通无阻,而网媒哑然失声,一直到中午新华网突然发难宜黄政府,媒体才看到了信号似的,一时鼓噪。

如果这是一次放手测试微博对新闻事件影响力的测试,那么这次测试可谓成功。从热点消息的转发次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范围——影响范围并不是那么大,而微博赖以成名的快速扩散简直是其致命弱点,只要掐死源头辅以删除就可以更为迅捷的遏制——这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具有非凡意义的是,官媒这次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可谓完美。强拆以高频率出现,媒体只是泛泛报道,官媒从不表态,这次官媒现身于这样一个恶性案例中,虽然微博拥有一定的力量,但是官媒迎战微博并取得完胜。

微博的自发特征的草根劣势在事情的随后发展中一览无余。虽然钟如九一家人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拆迁案处理也无进展,但是对于她的关注在大大减少,宜黄强拆案被钓鱼岛争端淹没了。但是钟如九没有放弃,可以看出她的背后有人在支招,让她发出声音以吸引大众关注,她一直尝试继续在微博上引起大众的持续关注,很不成功。但是这对她和她的智囊来说太难了,他们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大众则缺乏足够的记忆力,钟家像嚼过的甘蔗渣一样被抛弃了。

就算微博有力量,所谓围观就是力量,但是如何利用、操纵这种力量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不是普通人所能掌控的。更何况微博本身就是一个畸形产物,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推特文化,恰恰相反,微博的存在是建立在对推特的否认和毁灭上的。微博是文字网络游戏,某类网民沉迷其中的游戏,这样可以让他们更便于管理。

而如果一个不上微博只浏览新闻报道的人,会对此事得出什么样的印象呢?基层组织机构背起了黑锅,虽然他们可能只是暂时背几天而已。包青天的形象再度树立起来,人们是那么善良,不会计较钟家三人被烧后的八天里包青天在哪里饮茶偷笑。而那些曾热切关注的目光已经冷漠的移开了,钟家只能在绝望中期待出现一位体恤民情的大老爷了。

祝钟家一案有好的结局。

新周刊报道 新周刊报道二

钟如九接受采访

有音乐,有人生

Sep 21st, 2010 Posted in 电影 | 914 comments »

我看了两遍《音乐人生》,第二遍是为了理顺结构,看完之后大概明了了作者的用心所在。这是一部温和的纪录片,手法简捷线条伶俐,作者没有浅显的参杂个人意图,他没有提出问题,连方向都没有指明。素材堆砌的看似琐碎,其中隐藏着作者的思考。这种思考在结尾部分比较明显一些,不断地在11岁和17岁之间切换,人生的话题在延伸……最后黄家正走上舞台,演奏,鞠躬谢幕。

《音乐人生》在有限的素材里完成了一次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黄家正因为卓越的音乐才能而改变人生,他又借此来与环境抗拒,思考并坚持自己的思考。11岁的时候,他开始了人生的思考,并且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的力量是如此之强大,在他面前开拓出一条宽广的道路,他自顾自的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到17岁。那是一个悲观的结论,人生哲学本身就是悲观的,没有出路的,如果任由自己在人生哲学的探讨里面钻牛角尖,非要得出人生意义是什么的结论,那可能会击垮一个人。黄家正当时不过是个早慧的儿童,他很快为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明亮的出路,决定做一个“人”,不一样的人。

通过他带领学校的几个音乐社团参加比赛的片段,不断的勾勒出他如何实践追求。他被热爱的音乐指引着,又用音乐来完成自己。他放弃了成为一个独奏家的乐趣,选择了分享自己的成就。室内乐的那场比赛是他最开心,最兴奋的时刻,我能感受到那种被喜悦和满足淹没的成就感。说服同伴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放弃他们最看重的成绩,经过刻苦的努力,获得荣誉。对黄家正来说,评委的那几句注解远胜于奖杯本身,那才是他想要的,他凭借能力证明了自己的思考。

团队欢庆胜利的时候,他独自在一旁徘徊显得不合群。我并不觉得这是矫情,如果他也热烈的加入其中才显得矫情。他确实已经不在意这些了,如果他选择独奏,那么可以获得比这种欢呼更为大声的喝彩。

一个人如果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势必要面临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对抗往往是惨烈的,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获得胜利,失利的人要么放弃、妥协,要么成为生活的失败者。黄家正有足够的资本来对抗周围的一切,他的音乐天赋可以让他轻易战胜一切挡在路上的障碍。他有资格做那个斯人独憔悴的人,这样的人天生就是舞台上的焦点,水银灯、掌声、鲜花就是为他准备的,只不过是用什么方式来获得而已。

如果是不具备这种生而俱来的天赋,要想成为一个有自己的路的人,其实也不难。需要具备极好的调和环境的能力,并且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然,处处与环境抵触,又要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只能让人生狼狈不堪。获得与否,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也许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自知之名的一个方面。

不论有没有傲人的资本,能够坚持到底获得胜利的人,必须学会舍弃,只有丢掉手中的那些东西——别人都会握在手里的那些东西,才有可能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很难。黄家正做到了,但是他并没有感到失去的痛楚,因为才能让他得以很快的从带领团队中得到了想要的。

影响一个少年做出选择的人,无非是老师、朋友、父母。他最幸运的是遇到了一个好老师——罗乃新,这位老师是个不平凡的人,而黄家正几乎是沿着老师的轨迹在设计自己的人生,她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了不起的是这些影响都是正面的。黄家正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他的父亲给他扑救了一条坦荡的音乐之路,并且给了他足够的成长空间。父亲出轨导致的家庭变革虽然对他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他还是走过了这一段,与父亲和好了。黄家正没有朋友,他在同龄人中是孤独的,这是注定的。

我也没有什么确定的论调,这部纪录片就是表现了一个人的一些选择,如何选择,为什么会这样选择。这一主题像清淡的背景音乐一样,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我喜欢片中的黄家正,在11岁就自然的与成年人乐团较劲……说着说着哭了起来。17岁的他风华正茂,锐气十足,小伙子长的帅气精神,干练温和,谦恭知礼,让人称羡。这可能也是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吧。

在影片上映后不久,黄家正去了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祝他快乐。

ps:115网盘下载

http://u.115.com/file/t43a73ba85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avi

字幕

http://u.115.com/file/t4390bebcb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sub

http://u.115.com/file/t44148632e
[音乐人生].KJ.Music.And.Life.2009.DVDRip.XviD-CoWRY.idx

(转帖)黄秋生:现在大陆除了政治,所有都是自由的

Sep 11th, 2010 Posted in 废话 | 2,140 comments »

在香港,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发生

人物周刊:《精武风云·陈真》新闻发布会上,光线传媒的总裁仔细算着你们这些主演所能带来的票房,你听着什么感觉?

黄秋生:演员就是商品。这是一个多重身份的年代,有可能你是艺术家,也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商品。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异化的现象。

人物周刊:你戴过票房毒药的帽子吗?

黄秋生:没有。票房毒药这个帽子是有名的人才可以戴的,比如说你应该票房很好,可是你每一部票房都不好,就有人说你是票房毒药。我们这种以前 根本都不起眼的演员,你连当票房毒药的资格都没有。通常我当主角的戏都是比较艺术性的,票房不好是正常的。《精武风云·陈真》,我不是主角,所以票房好不 好我都不会成为毒药。在巴西拍的《荡寇》,我是主角,可是票房好不好,没有关系呀,因为这个定位是一个艺术片。

人物周刊:艺术片就不用考虑票房吗?

黄秋生:因为没人看啊,没人看就没人注意,没人注意就没人批评,就没事了。

人物周刊:有人说,你用貌似不吝的说话方式掩饰你的不善交际。

黄秋生:我真的是不善交际。演员不是一个PR(public relations)。我是演员,我不是公关,我不善交际是正常的。有太多的演员是公关不是演员,公关做得很好,当演员的时候做得很烂。我拒绝,是因为我 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有些时候我知道需要公关,有些时候我愿意,可是我没有这个能力。

人物周刊:这导致你说话很坦白,也就是媒体常说的炮轰?

黄秋生:坦白是你这个人的个性,炮轰是你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我叫服务员,“这个桌子很脏,你帮我抹干净”。是真的很脏啊,你可以看 见的啊,我叫他清洁一下就是炮轰啊?顶多算是放一个鞭炮吧。

人物周刊:你公开表达对电视剧《杨贵妃秘史》台词的不满,没有考虑过可能带来的影响吗?

黄秋生:每一个人对历史、对剧本、对人物的理解都不同,我当然有自己的理解,可是一个演员到最后必需根据编剧、导演对剧本的理解去创作。我可 以根据你的要求去做,如果你不需要、不喜欢我去设计的话,我就会变成一个装修工。你是要一个设计师,还是要一个装修工?“李白来了一次,你就诗(湿)了三 遍”,我说这种对白跟任何一个正常女性说,都会让人家脸红的吧,都会令她觉得尴尬吧,我还以为他们会把它剪掉,可是已经播出了。“诗”(湿)同音的烂笑 话,还不止一次,玩了大概有4场戏。有一次我在拍戏的时候,都受不了了,石小群的台词是:“跟她玩湿的还是玩干的?”我说:“干的也好玩吗?!”他说: “你说什么?”这个对白剧本里没有。我当时有点生气了。这是在电视上播的剧,在香港,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我说现在大陆除了政治,所有都是自 由的。

人物周刊:拍之前,读剧本的时候你没看到这些吗?

黄秋生:这部戏刚开工导演就开了一个会,讲了两个小时, “这个剧本非常好,编剧花了3年时间写的,对白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改。”我就问导演,“一字不能改啊?”导演说,“朝廷上的对白不能改,平常的可以改。” 我自己的我会改,用我自己的方法改,可是人家的对白,我怎么在现场叫他去改?我不能跟导演说你叫他改一下吧?我不能教人家演戏吧?

这件事以后,我再拿到剧本会完整地看完,然后在合约里写明:我有权利改剧本,改我自己的对白。但是百分之多少你可以改?这还是个问题。

风流和下流的界限在哪里?有些人觉得这是风流,我说这是下流。

人物周刊:我查过“炮轰”的意思,指对事件或者个人进行语言攻击,原先用于战争。

黄秋生:我这个不叫炮轰,这是表达我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和感觉。现在的人词汇太贫血,什么事情都把它形容为炮轰,哗众取宠!不说你炮轰谁看? 恨不得说你要杀人,把你形容为一个野兽、魔鬼才好。

我年轻时的状态还可以说是炮轰,因为比较激烈,比较激动,比较用力,我现在都没气力去炮轰了,我讲的只是一个事实,有证据的事实,没有证据的 我都不讲。比如《杨贵妃秘史》这部戏,所有的剧本我都留下来了,所以千万不要再说我是乱讲。

人物周刊:你表达了这种不满后,碰到过导演尤小刚吗?

黄秋生:我是对事不对人,我针对的不是他啊。后来去宣传时也碰到他啊,他对我很好,很有礼貌。剧组里面有很多事情都很开心的,为什么不讲开心 的事情呢?为什么总讲负面的事情呢?

人物周刊:香港媒体和演艺圈一直是对抗的关系吗?

黄秋生: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一行的人都是做“鸡”、做“鸭”的,全部都是黑社会,都是抛妻弃子的,所有人都是坏人。挖,挖到了就把那个点扩大。 我认为香港没有媒体,所有的杂志都是色情狂的杂志,买来看一下你就知道,你低胸他就拍你胸部,女的穿裙子他就趴在地上拍,那不是有牌的偷窥狂吗?把所有的 这些上封面。他们的视点全部都是你离婚啊,没钱了就说你精神病啊。香港媒体是病态的,他们的心态是扭曲的,我觉得应该介绍一个好的心理医生给他们。

人物周刊:你发现狗仔队偷拍怎么办?

黄秋生:打跑,打到他们怕,告到他们怕。

内地剧组为什么这么乱?

人物周刊:拍了这么多年戏,你待过的哪个剧组最专业?

黄秋生:我刚才还在和他们(助手)讲,哪有那么专业的剧组啊。刚才在刘伟强的剧组,他在休息的时候,大家研究说这个西瓜要不要开,刘伟强突然 间大声说,开。门口工作人员立刻往这边看,以为怎么了。你知道其他剧组会怎么样吗?对不起啊,我要讲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这边在喊,(突然很大声地)我× 你妈……那边就更大声地喊,我×你祖宗……其他人在做什么?没反应!没有任何人对这种激烈的语言有任何反应。这就是其他的剧组。刘伟强的剧组只要有一个人 声音比较大,就会很突兀,因为你在拍摄现场发飚,肯定是有一些工作上的严重的事情,你才会这样喊出来。在其他剧组你就会看到很多的神经病。所有人都在喊, 所有人骂所有人。

人物周刊:在这样的场景中,你是什么状态?

黄秋生:我是个旁观者,坐那儿抽烟,看,分析,为什么会这么乱?我看到的就是一个神经病院。你说它是中国特色吗?你说这样可以专业吗?你说这 样拍摄的时候可以比较顺利,比较省时间吗?不可能的事情。

人物周刊:内地剧组会不会好一些?

黄秋生:我讲的就是内地的。香港以前是这样的,现在已经没人这样了。本来内地剧组是很规矩、很专业的。姜文那边就很专业,没有人这样,因为他 们受的训练是俄罗斯的那种,是正统的。现在内地的剧组我估计都是香港人过来教坏的。香港以前过来的导演都是亚洲电视、无线的那些人,他们过来的时候就是大 哥,会在现场讲很多脏话,用广东话骂人,骂完之后,他们散了,可他们训练出了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之后继续骂,已经骂到没反应了,皮都厚了。你还是一个文艺 工作者吗?别人问你是做什么的,“我×你妈,我是做文艺工作的,我是艺术家!”这简直就是荒谬的事情。

香港演艺界最敢说话的人

人物周刊:据说在香港演艺界,你和吴镇宇是最敢说话的人。

黄秋生:我比他更敢。有不满,这个不满是大家的,不是你自己的不满。比如说我喜欢喝茶,可是现场只有咖啡,我非常不满,这个跟大众的利益无 关,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就不应该讲出来。可是我要求的只是对白写得好一点,为什么那么下流的对白会不停地出现呢?我要求拍摄现场的环境健康、卫生,有问题 是应该讲出来的,不讲出来怎么解决呢?我进棚第一天,发现身上很痒,还以为自己过敏呢。第二天还是那么痒,我就问其他人,有东西咬吗?“有啊,有跳蚤。” 我问他们有没有喷杀虫水、有没有消毒,说没有。我让工作人员晚上我们收工后喷杀虫水,第二天发现没事了,那就证明我说对了。我会搞清楚,这个是不是我自己 的问题,证明了这个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我就要解决。如果是老鼠身上的跳蚤,会传染瘟疫的。为什么要求这个?我们不是乞丐呀,我们是演员,商业上你是明星, 再高一点,你是搞艺术的。没有人会喜欢看一个三天不洗澡、乱七八糟的人去演戏的。

网上有人说我演的唐明皇牙齿黄,说我抽烟太多。我不是抽烟太多,是喝红酒太多。进剧组差不多两个月,我照镜子看自己都觉得没事,挺好。一是每 天还没见到阳光就进棚,天黑了才回房间,二是我住的那个地方光线不够。为什么每次我去剧组都要看房间的光线?因为我老了,眼睛老花,不够光的话,我看不清 楚。有一天在窗子前照镜子一看,哇,像死尸一样。

我可以说网上说我的人是挑事吗?我可以说他们是炮轰吗?人家提出意见是有原因的,是真实的,是为你好。你自己要注意,因为我们是明星,我们要 卖钱。我应该感谢他们提出来,知道问题,就可以改善了,你才可以进步啊。多少年前鲁迅已经写了——你说我脸上有毒疮?我自己看不见,我还以为我的毒疮很美 呢。《华盖集》里面写的,大家再去看一次鲁迅。

人物周刊:一直这么坦率,生存不艰难吗?

黄秋生:当然有人告诉我这样很艰难,很辛苦,不过我也不觉得他们(不坦率的人)很容易呀。我艰难,可是我开心;你也艰难,你看你多不开心啊。 这个就是我们的区别呀。我从来没有跪下来求人,我如果妥协,也是战略性退却,为了下一次进攻,为了更好地再一次出发。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这样啊,为了保留 实力,毛泽东的思想、战略好厉害。我妈喜欢背诗词,喜欢中国古典文化,我从小就受她影响。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请了一个补习老师,马老师,他是香港大学读政治 的,左派,我到他家看到很多历史、哲学类的书,包括马克思、毛泽东,我在一边做功课,他就在一边纸上写毛泽东诗词,我经常偷着把他写的东西收起来回去读。 我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在我眼里,他不只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五戒全犯,犯了之后就忏悔

人物周刊:有人说你有霸气,与你合作很麻烦。

黄秋生:我的个性跟一般人不一样,大多数人都是“有话就别讲,省得麻烦,别挑事,别逞英雄”。可是我们小的时候,学校里教我们学岳飞呀、史可 法啊,长大后到了社会上,又要我们“把以前那些都忘了吧。你需要知道这些,崇拜这些人,但你不要做这种人。你要当英雄啊?千万不要”。那我为什么受教育 呀?只是知道几个概念,几个人物,几个年份就算了?浪费时间。

人物周刊:你的性格与演艺圈格格不入?

黄秋生:我也不需要入。我好像一直都没入过。有些时候,想入一下,可是入不了。比方说你不是同性恋,然后你身边一大堆同性恋,你想尝试一下自 己是不是同性恋,那根本不可能,因为你没有输入这个软件。

人物周刊:你最看不惯这个圈子里的什么态度?

黄秋生:没有立场,和稀泥的态度。

人物周刊:“香港最毒的嘴”这个称谓是你有立场的一种表现吗?

黄秋生:最毒的嘴呀,我是其中一个,还有人更毒呢。你有一张很毒的嘴,也需要一些很毒的思想才可以,没有思想配合,只是嘴毒,没有意义。我觉 得最毒的不是我的嘴,是我的思想。嘴巴只是一个工具。

人物周刊:通常认为,笃信佛教的人性情温和。

黄秋生:我个性鲜明。《水浒传》里面,鲁智深打烂那两个叫金刚,怒目金刚抓小鬼,我就是专门抓鬼的。香港一个画家画的一张“此君能抓鬼,名字 叫钟馗”,我非常喜欢。我还经常打妄语。妄语不单是说谎,吹牛、乱讲话、讲色情笑话都是妄语,所以我经常打妄语,五戒全犯,犯了之后就忏悔,忏悔之后又 犯,简直就是一个俗物。唉,真要彻底戒了就成佛了。

人民艺术家才是最高境界

人物周刊:1993年,《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中的变态杀手为你赢得了第一个影帝——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可那次拿奖,你似 乎并没有太多喜悦。

黄秋生:拿奖之后有人恭喜,当时可能是我非常自卑,没有感受到那种真诚的、热烈的感觉,好像中间隔了一层纱,看所有的事情都好像不是真的。在 酒店举行庆功宴做访问,做完访问很晚了,回头一看,东西都收了,人都走了,没有人留下来跟你庆祝。没有吃饭,又冷,又饿,旁边一个人都没有。半夜12点多 在尖沙咀,走出酒店,风在吹,“唉?我去哪儿?我今天发生什么事情了?”好像是做了一个梦。一个人饿着肚子拿着奖杯走在街头,就好像拿着一瓶酒,也没有人 看你,好像鬼魂一样。

不像现在,谁拿了奖,访问后都有一个PARTY,一堆朋友,你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等你。我那个时候真的一个朋友都没有。一个人,我没吃饭, 你可以想象吗——那种孤独,荒谬。我只有打电话给邱礼涛,然后两个人在一个小酒吧里喝啤酒。

人物周刊:那时大家怎么看你?

黄秋生:我怎么知道人家怎么看我,我连朋友都没有。后来有些人告诉我说,“那个时候,我觉得你很讨厌,脏话多,又很容易发脾气,又没有人缘。 现在好多了,讲话又好笑。”可能我现在讲的废话多了。

人物周刊:你害怕衰老吗?

黄秋生:你不能怕它,这是一个阶段啊。我觉得我怕年轻比怕老多。

人物周刊:因为你年轻时一无所有?

黄秋生:年轻的时候一无所有,什么都不知道,得罪人,前路茫茫,什么都不稳定,也不满意。现在我比较容易把控周围的事情,我现在过得蛮好的。 年轻惟一的好处就是比较容易认识女孩子,年轻有精力嘛,可以跟女孩子去吃饭,吃完饭去喝酒,喝完酒玩到天亮,再开车去山上看日出。不会谈了好半天,最后变 成——“今天我们去吃饭吧。”“好啊,叔叔,我能约我男朋友一起来吗?”(笑)

人物周刊:1998年,因为《野兽刑警》,你第二次得了金像奖影帝,那时你好像病着?

黄秋生: 1997、98、99年得了甲亢,演《野兽刑警》时已经好了一点了,可还是很胖,全身都肿。特别是97年,病得很重,肿得跟猪头一样,有一阵没有工作,就 去了伦敦学戏剧。每天想的就是学英语,上学,买东西回家煮饭,睡觉。早上起来听听教堂的钟声。躺在浴缸里面,点个蜡烛。英国的房子很暗、很黑。

人物周刊:没有危机感吗?

黄秋生:我就是因为担忧太多,所以才有这个病的。伦敦之行思想、见识都改变很大,整个人的性格都改了,变得让自己比较舒坦。

人物周刊:有人帮你算过,迄今为止,你得过6个影帝,但你经常说奖杯无用。

黄秋生:当你没有的时候就有用,你需要鼓励的时候就有用。到现在我自己都可以鼓励自己的时候,奖杯有没有都没所谓。有一天,我可以拿到一个人 民艺术家的奖杯,那就有用了。(笑)人民艺术家不是一个奖那么简单,一定要有经典作品,比如说赵丹、于是之,他们有很伟大的作品。姜文是一个艺术家,可是 我觉得还没到人民艺术家的境界。

人物周刊:你觉得自己是艺术家吗?

黄秋生:我现在还不是,我要开始做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对人有贡献的艺术家。之前我觉得演戏只是我的工作、职业,现在是开始实现我的事业的时 候。我要实现我对艺术的追求,实现我自己的创作理念。我希望我的作品,除了带给人娱乐之外,还有很多思想性的影响,这样才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我的创作里面 有新的、经典的风格,比如说我现在创作一种新的演戏概念,这个概念影响整整一代,那就厉害了。

骗子才去玩抽象

人物周刊:你觉得演戏是有意义的事吗?

黄秋生:有,非常有意义。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可以肯定告诉你,有。我们卖的是梦,人需要的就是梦。我们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是建立在梦上面的, 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有些导演边做梦边说教?

黄秋生:说教的导演没人看,不会说教的导演肤浅。我在伦敦学习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经常说教,偶尔说一两句就对了。你一开始就说尼 采、黑格尔,谁要听啊大哥?都睡着了。先讲一个好听的故事,里面偶尔有一两句说教,回过头来接着讲故事,这就对了。

人物周刊:你曾说,一直在跟自己抗争,现在呢?

黄秋生:还在抗争,减肥呀。我喜欢吃,太喜欢吃了,我要抗争到底。我是很懒惰的一个人,我要和我的惰性抗争。我要继续努力,把我的艺术呈现出 来,我要把所有我得到的回馈给社会。很伟大吧。(笑)有很多人40岁开始中年危机;50,累了,退休了;60,快死了。我高兴的就是我找到了目标。之前我 就是要赚钱,要拿奖,要读书,我要学很多很多。现在我是要把我知道、我得到的力量回馈给社会。要快快快,没有时间了。

人物周刊:哪部戏是你的代表作?

黄秋生:我的代表作在舞台上。1986年我在演艺学院上学时演过一部《大鼻子情圣》(根据法国戏剧家埃德蒙·罗斯丹的名剧《西哈诺·德·贝热 拉克》改编),这部戏的制作费是20万,当时社会上的反响说学生不应该有那么多的制作费,浪费。公演获得很大的成功,法国文化协会写信到学校表扬,特别是 黄秋生。当时很多专业演员(现在是好朋友了)很感动,跑到后台抱着我哭,“我现在知道什么叫演戏了。”演完之后,当初骂学院说浪费的评论家又说“值”。这 种演出让整个学校被社会接受,那部戏直到现在,在学校里面还被作为教材用。演艺学院上学那3年,几乎每一个大戏都是我主演,连续3年都是最佳男主角,奖项 一大堆。

5年前,我排了一部英国的戏,《家庭作业》。有一次,我演得很好,那些影评人、剧评人来看,居然没有反应,我出来谢幕的时候,看着他们,心里 想,“哼,你们算是观众?”冷笑后转头就走。来看戏你们在分析,分析这个戏怎么样怎么样,我感受得到他们那种讨厌的态度。你喜欢就鼓掌,演员要的就是一个 掌声,要的就是一个鼓励,你们明明知道是好的,为什么要这样反应?演戏是要打动你的心,你把心都关起来,它怎么打动你啊?你在那儿分析个屁呀,最重要的是 把心打开。

人物周刊:林奕华在内地很有市场,你看过他的话剧吗?

黄秋生:我在演艺学院上学的时候就跟他开骂了。有一次他在舞蹈学院搞了一个小小的表演研讨会,我去看,几个学院,分别有人表演芭蕾舞、中国 舞、现代舞,轮到他的剧团表演时,几个小朋友出来放些音乐随便跳了跳,跳完之后大家研讨。我就发问,“你这个是艺术啊?”他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演他 自己的艺术。”我说,“你这样的艺术我看不见技巧啊。收我20块,我为什么要来看你这样跳?我为什么不回家照着镜子自己乱跳?你这样是艺术吗?表演什么东 西给我看?我明天发明一个石头舞(做石头状,扭动几下),这样可以吗?”他说,“可以呀。”“那我没有问题了。”第二天他在报纸上写了一大段理论,讲了德 国舞蹈家皮娜·鲍什,我看完之后心想,“真是神经病啊,你把自己跟皮娜·鲍什相提并论啊?她怎么样,你就可以怎么样?我看过皮娜·鲍什的表演,她舞台的设 计美不胜收啊。你那是什么表演啊?你把自己当作皮娜·鲍什,我当我自己是莎士比亚,简直就是艺术界的无耻之徒。”我那时是这样想的,我现在跟他没有什么关 系,现在人家搞了那么多的戏我没看,没有资格评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些所谓的艺术家搞的就是这些,把你闷死。你看不懂?你看不懂就是你水平不够,你看不懂我就是艺术家。最容易的骗子就是玩抽象。其实他是一个 生意人,他是包装艺术家。内地很多人都是要充艺术家,充懂艺术。你看很多土包子喝红酒时加糖、加雪碧,这样他们还要告诉人家我喝的是红酒,我抽的是雪茄, 我看的是英语杂志——倒过来看的。一堆这样的人。

从小就有挫败感

人物周刊:你什么时候有过挫败感?

黄秋生:我一直以来就有,从小就有很多挫败感。我真的可以说我的整个成长过程就是一部奋斗史,包括我的人格,包括我的命运,我是怎样从一个小 学毕业生变成现在演艺学院院士的。从小我妈就希望我读书,但我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工作,直到进了香港演艺学院才真正读书。真是想不到,最后我会成为院士。

人物周刊:经济状况最差的时候什么样?

黄秋生:哇,穷得不得了啊。我妈有肺病,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她再结婚就是为了养我。我那时候没学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又反叛。虽然爱 看书,知道的东西比同年纪十几岁的人多,可不等于说我学历比他们高,他们中学毕业后可以找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我中学都没毕业,找不到工作。23岁去了演艺 学院,那几年是最好的了,我一直逼自己,因为我爱这个行业,这个工作,学校老师都讲英语,一定要不停地学,其他同学学历都很高,我一定要跟人家去比较, 追,一直在追。

人物周刊:童年时的恶梦或者阴影还有哪些在影响你?

黄秋生:没有了,真的没有了,连做梦我妈死都很少了。以前经常做的恶梦——裸体回不去家、母亲死了、挨打后打不回去,都没有了,现在通常在梦 里会把人打死。

人物周刊:你把当年拍三级片的经历称为心理治疗,现在如果有一部戏需要这种……

黄秋生:(打断)唉,做不了了我,我现在在他(经纪人)面前换裤子都不舒服。其实我从小的个性就很害羞,天生的。小时候放我在凳子上面,把我 的鞋子拿走,我绝不会光着脚踩在地上去拿鞋,觉得脏。后来因为家庭穷,读寄读学校,什么垃圾也放嘴巴里面,什么乱七八糟环境也睡,不洗澡,这些都是后天培 养的。我在家里换衣服要背着我老婆的。

人物周刊:完成这种心理治疗后,你又拍过裸戏吗?

黄秋生:有过,还拍过王晶的那些戏,后来我告诉他我不裸了,让女孩子裸吧,反正你们都要看女孩子,谁要看一个大肥佬裸体呀?

我喜欢战士,我有英雄情结

人物周刊:你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演一个解放后从南洋回国的老师,对自己的表演满意吗?

黄秋生:那时刚解放,很多留学生从南洋、美国、香港回到大陆,姜文有当时的照片,我看了之后都吓了一跳,原来那么洋化,那么开放,那么好。我 觉得我自己演得很好。

人物周刊:姜文很了解你吗?

黄秋生:我也不清楚,反正就是有点感觉,大家有某种东西很接近。他的风格,他的视野,我比较欣赏,比较理解。他不需要了解我,他了解他自己就 了解我了。我还非常喜欢鲁迅,他对我影响很大。

人物周刊:你所欣赏的人——毛泽东、鲁迅、姜文,身上都有战士的特质。

黄秋生:对,我喜欢战士。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战士,我还喜欢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贝多芬。崇拜英雄,有英雄情结。

人物周刊:你说姜文是中国惟一保持自己状态的艺术家。

黄秋生:他真的是。最近他拍的《让子弹飞》我没看,可能又不一样了。穷久了,就拍一个商业的,真的没所谓。后面你再拍你自己的电影,走你自己 的路。

人物周刊:你对好莱坞大片怎么看呢?

黄秋生:什么大片!大烂片!都是垃圾!

人物周刊:如果他们来找你,你会接受吗?

黄秋生:有钱就拍啊。我拍那个《木乃伊3》,制作很大啊,出来变得很烂。

人物周刊:你对奥斯卡向往吗?

黄秋生:奥斯卡没拿过,给我我会要,这是我入行的时候答应我妈的。现在有一个替代品,刚入行的时候去美国旅行,买了一个奥斯卡奖杯模型。等我 拿一个真的回来,就放在旁边,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怎么中国人说我是老外,到了英国,人家又说我不是老外?

人物周刊:你一直说要过自由的人生,怎样才算是你所说的自由的人生?

黄秋生:其实很多时候你不自由是因为你自己的概念把你困在一个不自由的状态。有的时候跟人谈起潜规则的那些女孩子:第一,其实不是她旁边有潜 规则,是她自己认为有潜规则;第二,她也认同这个潜规则;第三,她又进去这个潜规则。这个潜规则不是人家给你的,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你自己没有这个潜规 则,这个潜规则就没有。

人物周刊:现在还有什么事情困扰你吗?

黄秋生:困扰我的就是那个不专业的环境,还有在现场人不尊重人,我最看不顺眼的就是这个。如果一个人生活的世界永远就是我自己好就算了的话, 那没什么意思——旁边有强奸我不管,反正不是我老婆;旁边有抢劫我不管,反正不是抢我,到最后就抢你了。用置身事外的态度生活的人,到最后他就会受到伤 害,他是用默认的行为去赞同这种不应该发生的行为。

人物周刊:现在还有自卑感吗?

黄秋生:没有了。以前别人叫我杂种我就打,后来有一个好朋友他也是混血,他说实际上人家说杂种就是一种称呼而已,对你没有什么态度,我就接受 了。后来我爸呀,我的背景啊,我的过去啊,一步一步都过关了。

人物周刊:你的人生一直在过关。

黄秋生:对,我的人生一直在过关。以前会觉得自己没有学问,没有学位,不会英语,每个人都以为我的英语很好,年轻的时候人家跟我讲英语,我脸 红得不得了,一句都不会。慢慢学,会讲了又不敢讲,怕发音不正确,后来在英国的时候过关了。我真的去英国寻根了,“我是谁,怎么中国人说我是老外,到了英 国之后,人家说我不是老外?”我经常问人,“你说我是什么?”人家说,“你也不是中国人,你是哪里来的?”后来就发现,我根本就混血嘛,寻什么?根本都 在。佛教说你的心在哪儿?心在里面嘛,一直都在。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心在动。

人物周刊:你喜欢节日吗?

黄秋生:有些人生日喜欢去餐厅,找几个女孩子陪着插蜡烛,我觉得他们很悲惨,没有小孩帮你插,没有亲人帮你插,没有母亲帮你插,要几个不认识 的人陪着插蜡烛,然后给你唱happy birthday to you,你还在笑,非常悲哀。有的时候在餐厅吃饭,会看到旁边又来一个这样的笨蛋。

圣诞节也没什么意义,我看到有人圣诞节就去找女人喝醉,睡大觉。再不就晚上出去男的找女的,女的找男的搞在一起。12点听到外面钟响,人们尖 叫,一年又过去了,生命又少一年了,你们还有什么好兴奋的?

人物周刊:若干年后,你希望人们在提起你时怎么评价?

黄秋生:一个有勇气活过的人。

和谐(作文)

Sep 9th, 2010 Posted in 废话 | 664 comments »

我在网上写的帖子里基本都是胡扯,这次说一点真事。

后来就开始鼓励个体户了,拍出了一批鼓励个体户的片子,大有为其正名和倡导的意思。比如雅马哈鱼档啊,那片子很有意思的,主演不是专业演员,是真的摊贩。像沈阳的五爱市场,那会儿谁去搞那个投机倒把啊,劳改犯放出来后,街道就给都弄去那里做生意了,不做也没路走,哪有企业要劳改释放的,所以五爱市场那帮老人很操蛋的。这些是题外话,想说我从哪里讲起:从那时候,从菜市场。

那时候,猪有猪样,鸡蛋有鸡蛋样,菜就是从地里拔出来直接摆到摊子上。但是自古以来从南京走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就算是那时候,门道还是很有的,只是不多而已。耍秤杆,这事儿大概从有称那年开始就存在了,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都不识称,更别说去注意卖东西的小手指头在干吗了。手指头点秤杆这算是技术活,得有胆子才能做,所以没胆子的人就干脆在秤盘下面吸块磁铁。后来做称的也多了,称本身就有问题,到了现在这个电子秤,我是一点都不信了,更别提那个弹簧秤了。有的同学会说,别胡说八道,可能卖东西的自己都不知道称是不准的。那我告诉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再怎么不准的称,都是往里拐,没有往外拐的,就是实际上你手里那块肉是八两,他会给你称成一斤,绝对不会有杆称会给你称出七两来的。

这算作弊,明着坑,那时候大多就是这样了,再恶的事情不多。比较恶的事情,比如牡蛎,我们叫海蛎子。早先的海蛎子没有养殖的,都是野生,在海边的石头上长着,野生的海蛎子个头小不说,还瘦。海蛎子要是肥的话,能看见饱满的白肚子,要是瘦,就跟清鼻涕似的。怎么能让瘦的海蛎子肥起来呢?当然有办法。放尿素,这是一个办法;放洗衣粉,这也行;染料厂造纸厂排出来的污水,也行。这些都少放,不然就串味了,而且要提前一宿放,第二天早上就是一盆白白胖胖的海蛎子了。还有个绝招,话说某人头一天贪玩打扑克了,第二天一早才去海边收了一些海蛎子,瘦,现泡也来不及了。怎么办呢?一边骑摩托车一边想,什么跟尿素这些玩意儿差不多呢?最后琢磨出来了。他在一个僻静地方停下来,解开裤腰带,往海蛎子里撒了一泡尿。哎,到了快中午的时候,海蛎子果然胖起来了。我操!管用!……那会儿也就这样了,这算是最不像话的了。

我现在放着赵传的歌,我终于失去了你,听着想哭。

再后来,菜市场也多了,卖菜的也多了,各种道道儿就出来了。像卖猪肉的吧,一头猪出多少肉是有固定数的,就像一头羊啊出多少肉,都是有数的,虽然胖瘦会有差别,但是熟手都能估个差不多。就是说,一头猪能赚多少钱是固定的,有一段时间,一头猪卖完能赚170左右,后来一头猪能赚100左右,这个利润稳定了很长时间。养猪的可能有赔有赚,但是肉贩子的利润是固定的。想多赚钱就开始胡弄呗,卖病猪的毕竟是极少数,你就是想卖也得有那么多病死的猪不是,所以最常见的是注水,猪还没死就开始灌了,死了再用针往里打。那位说,操,弄进去十斤八斤水能多挣几个钱啊。我说客官,你得想想他累死累活的一天能赚几个钱啊!有一段时间,猪肉注水这事儿闹得挺凶,抓啊打的,现在好像没这么干的了,我估计是失传了,再一个跟集体屠宰也有点关系。卖菜的也开始动心眼了,洒水啊,里面夹着泥块子啊,得糊弄就糊弄。有一回有个鱼贩子压了一批冻板的鲅鱼,没放好,肚子发黄了,就拉到个有烘干的厂子,用硫磺熏,那家伙,熏的鱼肚子好白好白的,再拉回去冻,把硫磺味儿就去掉了。

这会儿卖东西的开始动心眼了,但是买东西的也很精明,而且就算你想弄出点什么花活也没那个材料和设备,还不就是多撒泡尿就完了。

现在在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唉,非常善于等候。

再后来,那就热闹喽。那时候,我们的拉面馆旁边有个蒸馒头卖的。每天一早上起来就开始揉面啊什么的,然后一直在蒸,那三件破房子整天雾气腾腾的,他们主要供应工厂食堂啊批发啊什么的,因为是邻居,有时候我们就去买几个吃,他也卖。那房子里当然不干净,这就不说了,自己想去。但是馒头可是白白胖胖的,暄腾。我注意到他们用的面是市面上最差的面,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不知道在哪买……那面粉黑,而且肯定没筋。我就问了一下别人,说那肯定要放漂白粉啊,还得放点其他的吧,不然馒头不筋没咬头。那几个蒸馒头的一副憨厚的样子,我也不知道他们都放了什么。我经常看着他们的房子,想起呼兰河里写的那家做粉条的人,我也是从小就看着怎么做粉条的,粉坊都脏的一塌糊涂,可是白白的粉条真好吃啊。

小学校附近有个卖牛肉面的,是个小摊子,一到中午,手推车就推出来了,弄个压面条的机器,摆个液化气罐的灶,放几张小桌子就开始干了。我也去吃过,是挺好吃。很快的,生意越来越好,中午排队吃面的小学生老多了。我就觉得那是个事儿哈,这么点投入,利润肯定不少。有一天跟隔壁饭店的老板娘说起来这事,老板娘的嘴使劲撇,说牛肉面的汤里面放大烟果子了才特别好吃,有人专门挨家卖这个,几十块钱一斤,煮东西特别香。我烧过大烟籽,你知道是什么香味儿吗?烤肉!

我终于失去了你在拥挤的人群中,我终于失去了你,当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光荣。

但是那几年,其实是比较安全的,因为虽然做的人多了,但是那时候依然还没出现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没人去琢磨。刚入行的就跟在别人后面闷头做就开心得不得了了,心还不黑胆子还不大,不敢弄。我那几年倒腾海货,说点这方面的好了。我干过一回遭罪的事儿,冬天晚上,在院子里铺上塑料布,把几百斤鲅鱼平铺在上面,然后往上面用笤帚洒水,很均匀洒一层,完了回屋里打扑克。等水冻成冰了,出去把鱼用锹都翻过来,再来一层水。就这么折腾,这活儿得等快半夜了才能干,不然让别人看见了不合适是吧。反正都收拾起来了的时候都下半夜了。那鱼上面挂了一层薄冰,一条是一条的,卖相才好呢,水卖上鱼价了,三块多一斤水哈哈。不过就干了那一次,就是玩,想看看这招儿怎么个效果,再也没干过,太累了。但是如果我每天只卖那几百斤鲅鱼的话,估计我就能天天晚上折腾,那可是钱啊!现在我估计知道这招儿的真不多了,我改行了就失传了。

再比如,早先卖蚬子蛏子毛蚶子这些东西,都是不放在水里的,后来都放在水里了。你看上去,啊,新鲜啊,养着呢,其实,那一斤蚬子至少三两水。但是这些东西在淡水里死得快,所以必须放海水,早先都是海水,像大连市内水产市场里面就有专门卖海水的,一捅五块钱,黑社会垄断。现在不用海水了,里面放一种什么东西来着,反正淡水也能养了就是了。当然,你买的肯定都是真海水。

再比如,鱿鱼、笔管、章鱼、八代、墨斗这些东西吃冰水,吃得很厉害。这个我也做过实验,把小墨斗鱼里面埋冰块,冰块化了但是看不见水,都被吸走了,一斤小墨斗能吃2、3两水吧。看到冰块觉得是保鲜是吧,用手攥两把就知道了。我之所以是做实验只卖了一回,是因为弄冰块太费事了,那时候一般的市场里没有卖冰的。那时候听说用什么硫磺把像黄花鱼的鱼染黄,当黄花鱼卖,我没干过,因为我们的活动范围都是海边,根本骗不了他们。但是有两种鱼真的非常像黄花鱼,我估计你是认不出来,大连管它们叫白(bo)米子和铜锣,不像石匠子、小嘴、偏口三个亲戚那么好认。

再后来我就离这些事情越来越远了,只是在新闻上看到人造鸡蛋都整出来了。现在要是问我,农贸市场也好,大型连锁超市也好,里面的这些东西可靠吗?我不知道。那我问问你,你觉得什么食品是可靠的呢。小龙虾都能吃死人,奶粉都能吃坏孩子……我不想去渲染这种情绪,我个人而言,是该吃什么就吃什么,我那倒霉的老乡有句话,活着干死了算。我觉得你要是活的仔细点,那真就累死了。

谁跟钱有仇吗?特别是钱越来越难赚,越来越不当钱的时候。我写累了,直接说结论好了。

现在贫富差距有多大都是看得见的,有天生的穷人吗?有,对不对。为什么会有天生的穷人和天生的富人,我认为是国家没有发挥应有的结构功能,不仅仅是监督管理功能,而是应该负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当人开始穷凶极恶的赚钱的时候,而偏偏又没有管束,发生什么都不奇怪。那时候为什么没有这么恶,因为那时候不用这样就能赚到钱。那时候形容一个人发家了,会说他起早贪黑,然后他就一点一点富了。现如今起早贪黑还那么有用吗?当看到那个天文数字建起来的,瑰丽奇幻的建筑群在使用半年之后被夷为平地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这不对,这钱是不是应该做其他事情。当它发挥应有功能的时候,它应该用一块钱去引发连锁效应,而让食物链最末端的人获得更多利益。

我不仇富,而且认为有贫富差距是应该的事情,有富人有穷人这太正常了,前提是其他事情都是正常的。而现如今,有人在仰望着2万块钱的房价而不择手段的赚钱,他们确实在做着威胁其他人健康乃至生命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这就是和谐。我没有指责在座任何人的意思,你过着好日子是应该的,你付出了;也不是说胡作非为就是对的,往水里倒化学药品制造高汤就该判刑。我只是相信这世界是守恒的,社会有自身的调节功能以让所有人都有活下去的可能,这就是自然界的和谐法则。

就这一点来说,所有人都是受害者,XX的受害者。